关于甘肃民族地区物流发展的心思考
更新时间:2020-09-02 08:35:06
内容摘要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甘肃民族地区物流发展具有鲜明的当地民族特色。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地区物流
[内容]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甘肃民族地区物流发展具有鲜明的当地民族特色。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地区物流现状的剖析,针对本地区物流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民族地区物流发展
甘肃是一个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219.92万人,占总人口的8.75%,主要少数民族为回、藏、东乡、土、裕固、满、保安、蒙古、撤拉和哈萨克族。甘肃民族地区具体指的是“两州七县”及若干民族自治乡。物流(Logistics)含有后勤、统筹的意思,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物流”在我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甘肃整体的物流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历届政府关心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大投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民族地区物流业随之蒸蒸日上。尽管如此,甘肃民族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仍旧缓慢。
一、甘肃民族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甘肃民族地区自北向南,既有蒙古文化特点的裕固族、蒙古族聚居的肃南、肃北自治县,又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东乡族、保安族所在的临夏自治州、张家川自治县,还有藏文化风情的藏族、土族、羌族居住的甘南州、天祝自治县,等等。这些地方有两个著名的民族文化中心:中国伊斯兰教传播中心、清真寺密集程度较高、被称为“小麦加”的临夏市,以及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的夏河县拉卜楞寺。本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甘肃的主要牧区分布在民族地区的阿克塞、肃南、天祝、碌曲、夏河等县,白龙江林区为甘肃重要林区,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冬虫夏草等药材出产当地。人文资源方面,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形成了甘肃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势头,民族医药(术)、民族手工艺制品和民族旅游开发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藏医(药)、回医等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术得以快速传播,以保安腰刀、藏饰、民族挂毯为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驰名中外,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直观地将民族文化对外界展示。
甘肃民族地区的物流雏形可追溯到近代,以回商最为出名。甘肃回族经商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近代以来回族聚居的张家川地区就以皮毛、布匹集散市场驰名于西北各省。地处藏区临潭的回族西道堂在回藏商业贸易中颇具代表性,商队足迹遍及川北马尔康及青海的果洛、玉树等藏族居住区,以内地的茶叶、布匹、生活器具、各种小百货换取当地的羊毛、皮张、牛羊、马匹、麝香、鹿茸等。它创办的“天兴隆”商号经营农、林、牧、副、商各业,设有总经理、分经理负责统一调配各种物资,商业活动近至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远及西安、内蒙、张家口、北平、上海等商埠。另外,还有其他民族商贾在甘肃民族地区从事着当地与外界互通商品、仓储和调配的商业活动,丰富了当地的商品种类,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建国后,国营运输、仓储企业在当地承担起物流功能的角色,按计划生产、储存和运输,实行计划分配和供应;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开始注重物流系统运作的整体效益,民营物流企业出现,物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同时甘肃民族地区与省内外连通的交通设施建设加速,地理区位深圳到苍南物流优势凸显。
但当地物流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民族文化差异影响了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建设在当地的推进速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不能选择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模式。第二,在物流企业分布上,民营物流企业大多挂靠国营仓储运输企业,国营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整个物流行业基本上是围绕兰州为中心进行分布和建设的。长期以来,这些地方交通基础设施不齐全、货物运转能力不足,抑制了民族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第三,在物流企业交流方面,各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缺乏行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管理松散,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市场培育程度低。所以有必要完善现代物流业体系和制度,这会对甘肃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进一步使民族地区经济提速。
二、民族地区物流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民族文化与物流设施建设的配套衔接。以甘肃藏族、回族为例,藏族不擅长经商,历史上虽然有过茶马互市,但多是以物易物。回族经商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在伊斯兰教教义规范下形成了良好的商业习惯,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民族地区群众接受现代物流仍有很多困难。在藏族聚居地区,当地群众对外来新兴“物流”事物磨合期较长。回族经商情结大多源自于传统的食品行业,从事物流企业的比例较小。总体而言,由于所处民族地区环境影响,民营物流企业规模和效益“散而小”,国营物流企业运转机制较为僵化。在引入现代物流理念的同时,两类企业都需解决如何结合民族特色做大做强当地物流的问题。
其二,交通运输状况不佳。交通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自2005年以来甘肃民族地区交通状况得以跨越式发展,政府累计补助两州七县少数民族地区资金达9.75亿元,安排实施通乡等级路、通达通畅项目等1042项共9079公里。一大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路、旅游路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基础条件,促进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2007年11月26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康家崖至临夏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甘肃“十一五”规划中,把甘南、临夏两州高速公路作为重点,加强天祝、阿克塞、肃南、肃北、张家川等少数民族县的公路建设及运输发展。截至2009年底,临夏与合作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紧进行,内河航道拥有临夏一个港口,新建夏河机场已取得国家批复。仅以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业的需要,仍需时日加以改善。
其三,民族地区物流人才储备匮乏。和我国物流业面临的问题一样,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人才成为制约当地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当地少数民族物流人才更是稀少。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专业化普遍不高,国营企业多是过去传统的交通、仓储行业转型而来,表现为现代物流业人才技术水平单一,缺乏竞争意识,服务管理不规范。民营物流企业的大部分挂靠国营物流单位,物流人才技术管理薄弱。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软件”需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条件较为艰苦的民族地区很难吸引高端物流人才,而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流动性不足。
其四,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由于民族地区现代信息交流相对闭塞,长期以来现代物流理念得不到重视。甘肃民族地区的物流业分布较为零散,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企业为主,依赖于省会兰州作为物流发展的中心。现代物流产品的研发、高新技术使用、信息咨询交流等环节滞后,导 致物流市场信息不对称,继而影响到物流过程是否顺利流通。信息交流不畅致使民族地区物流业没有统一规划,人才、技术和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行业之间各自为政,管理体制僵化,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物流配套设施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创建的,部分设施陈旧不佛山到包头物流能满足实际物流运转的需要,物流设施与相关电子商务拓展的内容不相配套,又造成了现实中物流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现象。
三、关于发展民族地区物流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当地物流业基础
甘肃民族地区拥有优良的地理区位和民族特色鲜明的人文环境,6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地物流产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但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历史事实证明,民族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关联紧密。
故此,民族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应着重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是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市场进程,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水平。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发展重点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根本,加强基础物流设施建设和现代物流理念树立,打好甘肃民族地区现代物流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物流业发展,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民族地区的物流业市场化进程,引进竞争机制。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注重物流业的同时,注重当地生态建设,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之协调并进。最后,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能源、交通、水利、电力、医疗卫生作为重点扶持;在此基础上,当地群众应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朝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方向迈进。甘肃民族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和保安族,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土族,还有一部分蒙古族、裕固族,民族特色鲜明、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布广泛,决定了甘肃民族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不能单纯地照搬外来物流发展模式。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物流经济和逐步推进地方特色物流产业,在全国形成物流品牌效应,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为民族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二)坚持民族地区特色,搞好物流资源整合
甘肃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可以作深圳到黑龙江物流为本地物流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不能单纯讲求与全国物流外在“包装”的一致性,不突出当地物流企业的特色。如能够加以融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通过民族特色提升企业的品味和文化底蕴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行业转型而来的民族地区的物流业具有―定基础,但物流功能过于单一。物流产业应与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配套,避免重复建设和不符实际的建设,适时建设物流中心(园区)对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意义重大。有计划打造一批民族特色的物流产业,积极发展第三方市场物流,依据客户需求进行特定的物流方案设计,从而提升物流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对外加强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形成几个区域性物流联盟。合作,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和竞争的主要途径之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促使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现代物流业强调信息的畅通和环节调配适当,所以更加需要这种战略意义的合作。民族地区物流产业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存在,民族人文特色及区位资源是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寻求地区之间物流协作,是做大做强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物流人才培养,提升信息化物流水平
为顺利与国际物流先进的经营策略、技术及规则接轨,需要建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分期分批对业务人员培训,保持与物流发展趋势步调一致;设定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配置上能够有效地调整轮动;引进物流高端人才,着力建设物流人才体系。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而是将各层次物流人才合理配比,使其人才结构优化和体系运转高效化。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依据企业实际需要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内部的短期培训,也可联合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将物流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还可以派员到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赢。加强对少数民族物流人才的培养,通过集中举办民族培训班,使他们接受现代物流理念和提升物流技能水平。将信息化作为切入点解决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的问题,将信息技术在物流产品研发中运用,更新相应的物流设备以及拓展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及时准确捕捉到市场信息,使物流工作效率和物流成本一升一降。
此外,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人才引入培养机制、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在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甘肃民族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各种人文和自然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在交通建设、人才培养、物流设施方面存在不足,但放眼于未来甘肃民族地区物流业是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预见,随着制约甘肃民族地区物流“瓶颈”的问题逐步解决,不仅可以带动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甘肃民族地区物流未来的发展还会对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还会成为跨省乃至西北物流市场的中坚力量。
注释:
①“两州”是甘南州、临夏州;“七县”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属于临夏州的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