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物流业前景展望
更新时间:2020-08-21 07:00:06
提要本文在分析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的背景下,提出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做出预测,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提要本文在分析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的背景下,提出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做出预测,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概况
我国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国外引进了“物流”概念,随即进行了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方式的普及,并首先在天津、苏州、沈阳、石家庄等地进行了物流、配送方面的试点。但由于我国当时商品市场供求总体上还处于“卖方市场”,缺货断档的情况经常出现,因此使得物流无物可流,配送无货可送,试点工作难以大范围推广。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的供应也日益丰富,多数商品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出现所谓结构上的过剩经济。与此同时,我国逐渐认识到物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以及提高地区经济和工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项涉及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来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物流技术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开发了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穿梭车等技术,同时在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技术、网上仓库管理系统和汽车调度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配送物流系统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水平的差距还很大,与加入WTO以后新形势的要求还差的很远,亟须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现以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为例,借以引出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二、2007年物流业发展的三大特点
(一)在油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实现了平稳增长。(1)原先设想的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十一五”期间能下降2个百分点,现在照实际情况看来难度很大。从2001年的18.8%到2007年的18.4%,六年才下降0.4个百分点,这就说明中国物流粗放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还没有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2)社会物流总额增长26%,说明中国确实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国内大宗商品流量也极大,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都是世界第一。
(二)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调整、重组,我国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与物流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高。(1)2007年物流企业50强排序的入门门槛有所提高。2006年第50名主营业务收入为3.5亿元,2007年为6.2亿元。2007年超10亿元的有35家,超30亿元的有18家,超40亿元的有11家,超50亿元的有8家,超100亿元的有3家。(2)工业企业、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加快供应链整合。比如,上汽与安吉天地、联想与中铁快运、中石化与中外运、鞍钢与中远等。这种以供应链为纽带建立的战略联盟将加速发展。
(三)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新的改善。(1)各地各级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物流企业税制改革与配送车辆进城有一定突破。(3)物流人才短缺有一定缓解。(4)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有一定程度提速。(5)物流相关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达到9,430亿元,同比增长18.8%,运力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
由以上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可以发珠海到桂林物流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观念障碍、体制分割,研究缺乏整体性。在运输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韶关到宿迁物流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仅无法适应和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企业的发展。
2、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物流标准不统一。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运输设施通达程度还不高,运输主通道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物流基础设施一般投入大、见效慢,物流产业社会效益大,但物流企业自身利润率低,仅靠企业投入难以奏效。而现阶段物流标准的不统一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3、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是物流升级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模式。目前,我韶关到香港物流国物流成本约占GDP比重的21%,但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仅为10%。近年来,代表全球先进物流配送方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其在国内的市场规模虽以年增30%的速度发展,但其开支仅占国内物流业开支总额的3.2%,远低于美欧的8%~10%,并且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还限于简单的传统运输、仓储等基本业务,增值服务有限。
三、中国企业物流未来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国际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必将推动物流业结构调整。
1、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趋势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扩展。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将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2、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一些具有强势品牌的生产企业,如海尔、联想、双汇等已发展了大批连锁专卖店,并相应发展自身的物流配送网络。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3、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高速增长,物流企业业务量上升较快。物流企业规模化与个性化的趋势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调查的综合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37.9%,仓储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22%,运输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只增长了1.3%。物流企业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
4、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全球化配置资源的推进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减弱,国外企业也会把产业转移的目标选择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5、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的趋势。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有: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除传统的“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地以外,厦门港、连云港,特别是处于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都有大的动作。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辽宁中部城市群,黑龙江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等。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
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有:一是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稳步提升,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带来现代物流方式由城入乡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地向沿海外迁,以优化产业布局,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区域间物流合作逐步加强。
6、物流基础设施整合与建设趋势。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2007年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8万公里。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我国拥有1,400多个港口,各类生产性泊位35,75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公里。全国运输机场总数从2006年底的147个增加至152个。
7、物流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的趋势。2008年有可能是物流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最多的一年。物流资源要素全面紧缺,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平均利润率将会进一步下降。现有的仓储能力已显不足,新建物流设施取得土地难度加大,所需费用大增;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高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操作性员工成本持续上升,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四、总论
在新的发展时期,物流业的发展还需要一些新思路和一些新政策措施来加以推进。
首先,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来提出进一步细化我国物流业发展思路和指导性意见。
其次,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的目的是要提升整个物流业的发展能力和设施水平,要从基础设施、人才和创新等方面来加大投入的力量。
第三,要改善和加强政府在物流领域的一些公共服务,特别是强化政府职能,包括信息服务和公共的服务设施的平台建设以及加强物流领域的全行业的管理。
第四,就是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因为整个物流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在一些基础的物流领域,包括铁路体制、交通运输体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造成了我国物流市场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环节,也存在着高度垄断的环节。
第五,要强化一些规划,特别是从省和区域的角度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出台一些具体的物流发展规划,这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