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更新时间:2020-08-23 07:35:05
◆中图分类号:F252.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区域生态物流特征决定了其物流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也决定了构建区域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必
以区域为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我国政府全面审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按照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规划,基本形成了东、中、西部区域经济体系a。构建富有活力的区域物流网络平台,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大课题。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区域生态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对提高区域物流服务的绩效水平,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优化社会资源非常必要。
区域生态物流评价指标概述
生态物流系统是指物流产品及其物流衍生物发生的空间和时间位置移动的循环系统,是由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相互联系并且联接供应链各个环节以及环境而构成的物流系统,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发展模式。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生态物流系统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生态物流系统业绩和效益做出客观、标准的综合判断,真实反映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管理控制系统。
由于生态物流系统评价的客体是生态物流活动和生态物流经营管理者,所以和一般的物流系统绩效评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根本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旨在减少进入流通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Reuse)原则,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废弃。再循环(Recycle)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总之,生态物流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遵循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实现物流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优化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3R”根本原则,在构建循环物流指标体系时要体现“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突出资源利用效率”的思想。因此,指标除了一般物流评价中的经济效益指标外,还应突出设置资源利用效益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生态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生态物流系统划分为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的目标是促进资源的减量投入,提高资源再利用率,从根本上控制污染。环境子系统的目标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服务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措施。经济子系统的系统目标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和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些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既要全面反映生态物流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系统的发展现状,同时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从而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三)核心指标和基础指标相结合
资源和环境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将经济指标作为基础指标,这是生态物流的核心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影响最小。此外,评价生态物流经济效果的依据是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和环境质量的好坏。
区域生态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有机整体。因此,建立生态物流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生态物流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态物流的实质,具体指标要能够反映出生态物流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准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所运用的计算方法也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和客观。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面广,并能全面综合地反映生态物流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指标体系又需要内容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以易于分析操作。
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生态物流发展的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物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能综合地反映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便于预测与管理。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首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对于一些难以量化,但其影响意义重大的指标,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其次,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可靠,每项指标应该是可观、可测及具有可比性。
(二)总体思路
遵循区域生态物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以资源利用和环境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树型层次结构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外部环境、内部流程以及生态效益5个一级指标,从区域生态物流目标出发设计区域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最高层,综合表达区域生态物流发展水平,代表区域生态物流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和效果。二级指标将区域生态物流发展指标体系解析为互相联系的若干个子系统评价指标。根据生态经济理念中的“3R”核心原则,指标体系的系统层包含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层,该层指标是评价以上子系统状态的指标。三级指标用来表述二级指标的具体变量,对其状态的数量、强度等进行度量。这样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保持严格的内部逻辑统一性。同时,在指标的选取上,充分吸收其他人关于生态物流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有代表性的指标,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
综上,构建区域生态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区域生态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解释
(一)区域生态物流系统的经济指标
该指标反映区域生态物流可能给社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潜力和作用,分别从物流总值、物流成本、物流损耗以及物流贡献等四个方面设置深圳到神农架物流相应指标。首先是区域生态物流总值。该指标反映区域生态物流发生的总规模。区域生态物流总值增速越快,表明对物流需求越大,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品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其次是汕头到孝感物流区域生态物流成本。该指标包括区域生态物流总成本及生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能用来反映生态物流的整体效益情况,生态物流成本、生态物流市场交易费用以及物流成本占整个生态物流成本比重都将影响到总体的物流成本。再次是区域生态物流损耗。该指标是指生态物流过程的损失总额占生态物流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最后是区域生态物流贡献。该指标表示区域生态物流总值占GDP 的比重。该指标能反映区域生态物流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效率。
(二)区域生态物流系统的技术指标
区域生态条件决定了其物流系统在自动化、标准化、电子商务等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
第一是自动化水平。该指标表示在区域生态物流过程中运用机械装置进行自动处理的能力和水平。一般而言, 集装箱的使用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区域生态物流中的自动化水平,下级指标主要考虑物流中的机械化占比、自动化占比、以及多式联运中交接运输平均时间。机械化占比是指在物流中运用机械来自动化操作的流程占全部流程的比重;自动化占比是指自动化操作的流程占整个物流全部流程的比重;多式联运中交接运输平均时间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第二是标准化水平。区域生态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损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区域生态物流流通工具的标准化和检测体系的标准化,从净化到包装的标准化,可以包括从集装箱、小包装箱、托盘到运输设备、库房、搬运机械以及条形码等的一系列标准化系统。该指标是用来反映物流产品的包装、运输和装卸等各个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状况,可以包括集装箱、箱式货车与冷藏车的使用率、标准库房比重以及标准化搬运器械的比重。
最后是电子商务比重。该指标反映在区域生态物流流通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实现生态物流“双向直达式平衡物流配送”,使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得以迅捷安全地实现。电子商务是产品再次物流过程中保证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主要考虑网上订单占所有订单的比重、电子商务交易量占生态物流交易总量的比例以及拥有网站的生态物流交易商的比重等下级指标。
(三)区域生态物流系统的外部环境指标
区域生态物流系统是为区域物流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需求与交换流通等环节和领域服务的,包括市场需求、物流结点、基础设施以及政策法规等在内的外部环境条件对生态物流会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是市场需求。区域生态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服务理念、服务质量、产品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会对区域生态物流产生一定的市场需求约束。区域生态物流市场的交易总量、产品货运量、产品周转量以及产品库存量等指标结合在一起能较好地反映需求状况。货物周转量指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数,该指标反映货物运输量和运输规模。
其次是物流结点。区域生态物流结点的布局、数量和规模是影响其物流整体效益的重要因素。物流结点布局是否合理、数量和规模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物流成本、区域生态物流速度以及区域生态物流的效率。该指标主要包括:区域生态生产网点密度、区域生态收购网点密度以及区域生态批发交易网点密度。
再次是基础设施。区域生态物流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完备便利的基础设施,包括区域生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区域生态储备、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该指标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本文选取指标主要包括物流中心公路网络密度、区域物流配送时间覆盖圈、物流产品“绿色通道”数量、物流产品专用运输工具占比以及区域物流中心或流通中心网络密度。
最后是区域政策法规。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生态物流发展制度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区域生态物流企业经营的状况,还直接决定着吸引外资及各方面投资的能力。该指标主要可以通过保障区域生态物流顺利实施,促进保障物流企业公平竞争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性体现出来。
(四)区域生态物流内部流程评价指标
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区域生态物流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将区域生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连成一体,在这个网链结构中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配送信息各个流程,都会对区域生态供应链的物流产生影响。其中的运输仓储指标可反映区域生态物流运输的成本和效率水平。它主要包括运输工具的往返载货率、实际装载率、仓储的利用率以及单位时间运输量。往返载货率是指往返都装载货物的运输工具占所有运输车次的比重,装载率就是运输工具实际装载的货物量占额定装载量的比重,仓储利用率是指库存区域生态物流产品实际数量占仓库库存容量的百分比,单位时间运输量用来反映装载运输的单位作业能力。而装卸搬运不仅影响区域生态物流的速度,而且还影响区域生态物流费用的高低。这个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时间装卸货量、单位时间搬运量以及货物的完好率等。在物流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流通加工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这个指标主要包括:区域生态物流流通周转速度、准时交货率、交货合格率以及区域生态物流加工转化率。最后是配送信标。区域生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配送的发展程度与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信息是否通畅关系到区域生态在物流中的配送效率,该指标主要包括:物流中心配送效率、信息共享率以及信息利用率。
(五)区域生态物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区域生态物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反映生态物流系统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和潜力。
首先是生态环境改善潜力反映生态物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满足能力。第一是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增长与污染物生产量增长的比率,它是指在报告期内,生态物流系统内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增长与污染物生产量增长的比率。第二是物流环保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比,它是指在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内物流环保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比。
其次是污染物排放水平,第一是物流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它指生态物流系统内物流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量,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设备的废气排放,要符合国家标准。第二是水质污染事故,它是指报告期内生态物流系统发生的水质污染事故次数。第三是噪声等级,它是指生态物流系统内物流作业产生的噪声等级,其主要衡量装卸、搬运、分捡等场所的工作噪音控制和运输汕头到锦州物流设备的噪音控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最后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反映生态物流系统的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执行和外界的监督共同反映。第一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它反映生态物流系统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情况,促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改进。第二是法规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它指生态物流的管理部门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情况,通过环保相关部门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