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思考(8篇)

更新时间:2020-08-04 17:00:04

第一篇: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与高职物流管理教学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能知能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行脱钩的问题,因此与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存在契合点。文中提出四个解决措施: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设置情境和任务展开教学;注重过程考核;加强顶岗实习指导;实训过程中避免行而不知。

关键词:知行合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和任务

一、知行合一思想简介

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由明朝中期大儒王阳明提出,摘录部分原文如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其中“知”代表知识,“行”代表实践,“知”和“行”应是一体两面。即人要有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用于实践,这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有知识的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算是有效的学习过程。笔者学浅未能一睹堂奥,这里结合高职教育做管窥之归纳: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仅仅是学习的开始而非终点,只有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践(实习、实训)环境中应用、磨砺,既动脑又动心,最后能够形成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运用知识处理问题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考卷中解答问题的能力,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知”和“行”两者都不可偏废。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知行合一思想的契合点

与工程技术专业更偏重微观系统中的“点”有所不同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偏重宏观系统中的“面”和“线”,特点就是系统边界不够清晰,业务实施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干扰更多,因此所学未必能够顺利应用的情况更普遍。换句话说就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看起来更简单,但是应用环境却很复杂,如果只满足课堂上的理解和记忆,而没有经过模拟仿真环境的练习,那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知识未必能够得体运用。正是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知”和“行”容易脱钩,因此知行合一思想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更为契合,更有用武之地。

三、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

学生中心论的依据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讲好,教师讲得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讲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愿学、学不会,那么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失败的。目前,由于受本科教育习惯的影响,多数物流专业教师还是沿袭旧有的教学传统,90分钟课堂,教师讲课占去80分钟乃至更多,教师讲课思路非常清晰、知识点丰富,但是留给学生讨论、练习、总结的时间没有或者很少,学生只是听讲、理解、记忆但是没有经过积极反思、思维发散、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采用启发、探讨、练习等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而非“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运输管理实务》这门课为例,这门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实务,知识点多、散,多数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强,没有太大的深度,大部分内容除了从理解和记忆方面去考察外,便于从计算、分析、综合运用方面去考察的内容并不多。即便有些内容适合从综合方面去考察,但是需要设置的背景条件太多,设计实训题的难度较大。因此这门课在讲授过程中很容易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总结这门课程教学实践,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包含大量目的明确的练习内容,同时各项目增加一些便于实施练习的具有系统性特征内容的教学模式.

2.设置情境和任务展开教学

前面讲到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多地设计一些适合练习的题目,这样做虽然比“满堂灌”的古板教学方法提高了一步,但是对比知行合一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下面将在前面的层次上递进提出设置情境和任务展开教学。设置情境和任务的依据是:第一,激发学生社会潜能。学生做课堂练习过程主要锻炼理性思维,即与工程技术专业相似的不考虑外界干扰的分析、判断能力。但是作为经济管理范畴内的物流管理专业,离不开人、组织、社会这个背景,由于心理的波动和沟通的不顺畅,理性思维下所做的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会失效,因此在学习时应该设置仿真情境和任务,增加外部约束,让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贴近现实,从而激发学生从事物流管理行业所必须的社会潜能,提高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增强心理适应性。第二,设置情境和任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设置一种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下以某种角色的身份来处理问题,学生因此产生一种紧迫感和主动性,乐于充当这个能够解决问题的角色,并积极地调动全部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获得成就感,所留下的印象会比简单的做练习要深刻地多。同时今后遇到此类问题,先前在类似情境中遇到的解决问题的经历会有助于他们解决类似问题。以《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中的采购组织设计为例,教师讲完知识点和案例之后,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3.注重过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法是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学生的卷面分数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最后总成绩。这样做的弊端是有的学生平时不用功,依靠考前突击背诵获得较高分数,对于一些平时认真的学生来说这样不公平。依照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考前突击的学生只是临时突击“知”,没有做到在平时用“行”去咀嚼、消化、应用知识的过程,因此根基不牢,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这样的学生就不能获得高分。因此,依照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教师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考核.

4.加强顶岗实习指导

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密不可分,因此在顶岗实习中应加强指导,促使学生知行合一。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开始自主或者学校出面联系实习单位,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填写实习手册记录实习过程,毕业前撰写实习总结,两项加起来不过几千字。但是学生在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所学的东西其实很多,几千字泛泛而写,与所学课程对应性不强,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能帮助学生深刻总结实习过程,知行合一效果不明显。为了使知行融合更好,顶岗实习前应该设计出更加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实习手册,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做全面的总结,这样的效果比泛泛而谈要好。具体做法就是按照所学课程设计一份表格,如果学生在与某一门或若干门课程对应的岗位实习,可以在对应的栏目里填写实习总结。同时应该严格答辩考核,对答辩成绩在最后20%的学生要重新答辩。

5.实训过程中避免行而不知

前边多强调“行”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重视“行”的同时忽略了“知”的重要性,也难以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第一,没有“知”指导的“行”会流于盲目,不会实现“知”和“行”循环往复、互助互促的良性互动效果;第二,光有“行”而无“知”,实践不能上升为理论,“行”只能是熟练工式的肤浅的“行”。以水果成熟过程为例,未成熟水果中的淀粉需要通过各种酶的分解转化成糖,这其中淀粉和酶两者缺一不可。“知”和“行”的关系也与此类似,两者少一个,教育效果都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是在实训过程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如物流认知实训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开阔视野的好时机而没有意识到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学生在物流企业看到很多东西都很新奇,回来之后写的实训报告字数也很多。但是没有深度,专业性也不强。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去企业参观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或者复习,没有带着专业的眼光去参观,走马观花一览,看到的只是浮光掠影。这样的参观效果不够理想。以货物学实训为例,学生在参观物流企业之前必须要掌握以下知识才能具备专业眼光,带着问题去思考。

四、总结

知识合一思想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先哲经过历代艰苦实践探索获得并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遗产,其内涵丰富精深,借用中庸里面所说即为“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因此应深入学习知行合一思想,结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在永无止境的教学改革之路上积极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王珏.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磊.《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物流科技,2014,(08).

[3]张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科技,2014,(05).

作者:张磊 单位: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比赛要点分析

[摘要]文章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比赛的重要性入手,以当前颇受重视的“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为例,从举办大赛的目的出发,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原则,对大赛的组织和举办及备赛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建议,主张企业全程参与,重视比赛的科学性。

[关键词]物流管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1技能大赛的举办应该做到目的明确、内容科学、企业参与

1.1大赛的设计应该目的明确、校企合作办赛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目的在于探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新模式,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展示参赛选手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吸引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实践证明:省赛连续开展4年以来,各参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陆续建立与比赛规格完全一致的实训基地,将竞赛类型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获奖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时更能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企业对于整个大赛的参与度还不够,应该安排更多的企业骨干参与大赛赛程的设计、规范的制定、大赛的评分、人才质量的评价等,以大赛作为平台,促进企业与各参赛单位的沟通交流,实现校企的广泛合作,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选拔人才提供了现场面试技能的好机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就业的好机会。

1.2大赛的内容应该科学合理、实践性强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是以团队的方式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每支参赛队由四名选手组成,其中一名学生作为主管要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整个比赛。比赛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2.1制定储配作业优化设计方案(得分权重30%,限时3.5小时)储配方案的优化设计包含物流技能竞赛任务:①人员分工及工作准备;②入库作业计划;③出库作业计划;④配送作业计划;外包委托书、应急预案等。

1.2.2物流职业能力测评(得分权重10%,限时0.5小时)物流职业能力测评主要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的掌握,物流基本设施设备的认知,物流作业流程的了解,物流作业活动安全注意事项的掌握,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等。

1.2.3实施储配作业设计方案(得分权重60%,限时1小时)参赛队根据本队储配方案的设计结果,在竞赛场地实施方案。选手选择最佳时机并根据作业任务需求执行入库作业计划和出库作业计划。总体而言,比赛内容设计科学,分数比重合理,方案设计能体现学生的规划思路,职业技能测试能体现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方案实施能体现学生物流储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际比赛过程证明,各环节能顺利完成所需时间刚好符合比赛时间要求,比赛时间安排合理;比赛环节体现了典型工作任务,提高了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专业职业能力。但是除了职业能力测评是比赛当场由计算机客观准确的统计分数以外,方案裁判及实操裁判全部由各参赛学校的专业负责人在赛前抽签担任,因为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裁判难免对于比赛细节把握不够,评分难免疏漏或因主观因素导致偏差,因此,应该扩大裁判队伍,增加培训时长,邀请企业裁判参与评分。教师裁判从教学严谨的角度进行评分、企业裁判从企业的角度根据职业要求进行实际效能评分。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办大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真正实践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2技能大赛的组织应该做到规范、透明、创新

2.1大赛的组织应该规范有序

规范有序的组织是一场大赛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吸引选手参赛的重要因素。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赛前组织:9月发比赛通知,明确组队方式和赛项名称及比赛时间。10月第一个周开赛前碰头会,介绍比赛与往年的异同,由软件提供方介绍比赛软件。11月第三个周末比赛。赛前没有下发关于比赛的详细介绍和组陈英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比赛要点研究物流管理与工程织安排等文件供参赛单位学习和参详(上述比赛内容是通过比赛学生回来口述和与兄弟院校交流所得),赛前各参赛单位对比赛方法和比赛内容并不明确,比赛过程中通过题包明确比赛规程,实际比赛过程中队员没有时间仔细阅读。通常初次参赛单位的选手面对比赛内容时一筹莫展甚至无从下手。因此大赛组织的规范化、流程具体化还有待提升。各参赛队只有对比赛各环节足够了解,才能更好地针对比赛进行准备。

2.2大赛的规程应该公开透明

高水平的比赛结果是大赛成功举办的衡量标准,也是大赛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连续4年以来,各参赛单位由于未能掌握历年比赛题包、标准比赛方案及评分标准,单凭经验安排赛前培训,难免片面,培训过程中遇到疑问思考的细节并不知道是否涉及评分点。比赛结果中常出现分数悬殊甚至出现0分与100分的差别,此种情况不能体现比赛的竞争性,也偏离了办赛的初衷———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因此比赛组织方应该公开往年比赛的题包,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案样本,开放题库测试模拟系统,公开规范操作的视频资料,以方便备赛单位能够学习效仿。同时公开比赛规程,让参赛方明确比赛规则和比赛内容及三项赛事的评分标准,以便参赛队员了解比赛细节及注意事项,用心准备方能提升水平。提前组织裁判学习比赛规程及评分标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裁判偏差,使比赛的公平性得以体现。赛前信息公开,使各参赛单位掌握的信息对等,实现比赛流程的透明化,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正。同时更利于指导老师和参赛团队进行大胆创新,在保证方案正确的前提下实现方案最优化,从而提升比赛水平。只有真正赛出水平才能让企业让社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2.3大赛的设计应该不断推陈出新

融入行业发展新动态的职业技能大赛才是具有生命与活力的竞赛,也是企业关注行业欢迎的大赛。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4年来不断改进,在软件操作部分从细节处着手开始革新,值得肯定但是力度还不够。大赛可与企业接轨并融入行业发展动态,比如职业素养测评全部是客观题,内容主要是职业素养的规范,可以尝试加入主观题,引入企业实际案例,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面对疑难问题的协调能力及心理素质。大赛的设计推陈出新才能体现创新,真正响应我国全民创新的号召,通过比赛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为学生储备软实力,学生就业后利用创新意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技能大赛的准备应该做到充分、熟练、高效

3.1备赛应该全员参与、全情投入

参加技能大赛是专业发展与行业接轨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兄弟院校切磋的好机会。因此所有参赛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应该积极准备比赛,不仅把比赛类型的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更应该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制教学,将课程内容与比赛环节对接,渗透方案设计技术和规范要求,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心态开展学习,做到每一节课老师有讲解示范,学生有学习演练,师生有比赛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感受竞争的力量,激发学习热情,体会学习成就感,学会思考和总结,实现以赛促学、学赛一体化的同时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3.2参赛队员应该精心挑选、构建优秀团队

参加省赛取得名次是学生参赛队水平的体现,更是一个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也是对指导老师劳动成果的认可。因此在学习比赛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校内组织与省赛水平类似的校赛,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比赛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吸引和鼓励有进取心和荣誉感的高水平的学生参加省赛,挑选出最精英的团队代表学校参赛。校赛的组织也应该遵循省赛标准,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地进行。首先硬件软件应该与省赛要求完全一致,然后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参赛学生的能动性。计算机基本操作是否熟练、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备赛时间和精力否充裕、对比赛的重视程度是否深入内心等都作为队员选拔的重要依据,选出来的队员需要通过游戏及课堂环节熟识、磨合并彼此认同,从而构建一支优秀的参赛队伍。

3.3参赛队伍应该高效地协作、体现比赛的高水平

参加省赛的团队一定是经过反复多次高强度的集中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配合,实现高效的协作,才能使比赛水平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每一支参赛队伍,一定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但同时也不能轻视比赛的目的,应该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备赛。首先由指导老师筹集训练素材、制订备赛计划,第一阶段进行方案设计的分步训练:指导老师给出细节题目,学生做出具体设计。目的是促使每个队员都明确方案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当错误出现时可及时补救。第二阶段进行方案设计的整体训练:指导老师给出题包,指导学生两两配合、科学分工,根据题包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份完整的方案。指导老师给出修订意见、学生修改方案,循环进行直至方案完美无缺,同时启发学生创新体现团队智慧。第三阶段进行职业素质测评训练:指导老师将题库做成随机问卷,由队长带领一名队员测试、查分、纠错循环进行,直至题库全部掌握。第四阶段进行实操训练: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布置赛场并根据成熟的方案开展与比赛一致的实操训练,从入库到出库从硬件操作到软件操作做到流程规范,团队成员的配合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指令和每一个动作,干净利落完成验货入库出库装车和卸载全过程。即使题目不同也能够达到同样的规范和同样的水平。只有进行充分的训练、高效的协作,才能配合默契,在省赛中面临新问题时能冷静思考顺利解决,从而高效完成比赛任务。成功举办“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既能体现比赛组织方的办赛水平,又能体现参赛队的高水平,同时能够引导相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展开探讨,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给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机会与挑战。只有大赛的设计方、组织方和参赛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现“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提升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最终推动物流行业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严宵蕙.物流高技能人才“学赛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物流技术,2014(9).

[2]谈慧.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2(15).

作者:陈英华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摘要: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阐述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并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念,结合当前高职物流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物流管理;策略

2015年11月10日,在第十一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此,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十三五”经济建设领域中的关键词而被热议。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改革而言。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进行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根据需求的变化,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以适应灵活多样的要求,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我国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钥匙就是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与职业需求的接轨程度。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其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对象和主体的职业教育,应当增强“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形成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思考职业教育问题的意识。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应当在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一些本科院校也在创办应用型本科,那么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有何区别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高等教育的体系进行清晰的分类,进一步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建设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能操作现代化设施设备的一线技术工人,应当从供给侧源头解决培养目标的问题。

(二)提高供给的质量

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去产能、调结构,在高职教育当中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随着高职教育近2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完成了规模与数量的粗放型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去产能就是要提高办学的质量与特色,避免大而全的现象,将那些缺乏办学资源和教育同质化的专业进行跨校际间的整合,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三)强化供给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紧跟行业的发展,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要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及时调整一些过时的专业和课程;同时,还要考虑行业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增加一些前瞻性的课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基础,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改善职业院校的供给,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

二、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定位不清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存在办学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一方面,高职在我国教育领域仍然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诸如应该培养什么样层次的学生、培养具有什么样能力的学生等这些基本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涉及仓储、运输、配送、快递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各院校在开设的课程中往往将这些课程都开,基础非常宽、口径也非常广,但是授课过程又侧重理论课程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虽然社会上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求很大,但是符合需求的学生数量却不多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

由于传统教育行业的准入制度以及事业单位编制等原因,对于像物流管理这样新的专业来说,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在物流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而在企业一线富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工人却无法得到学校的认可。虽然教育部等7部门2016年5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但一方面由于企业保密制度的规定和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师到企业实践并不能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平常的授课任务较重,所以教师下企业一般都安排在假期,这样就挤压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导致教师从主观意愿上并不乐意到企业锻炼。

(三)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效果差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但校内实训基地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软件模拟供应链等物流环节,另一种是缩小的仓储管理模型等物流设施设备。这些实训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训条件不足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例如,软件的模拟带有一定的理想性,时间长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而缩小的仓储模型只能同时满足个别学生的操作,并不能使所有学生获益。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一方面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暑期实习,实践学习效果差。

三、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澄清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与企业员工的培训进行顶层设计

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职业教育应当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教育,是培养从初级的技术工人到逐渐成长为熟练的高级技师的教育。而技术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产生技术要求的工作场所,脱离了这样一个环境,职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还是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教育都是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教育,它反映出这样一个规律,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职业教育。当前,伴随着供给侧经济改革的进行,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企业开始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单纯依靠学校提供的职业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中企业必须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养成了“只用人、不培养人”的态度。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应用型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依托工作场所,企业要承担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责。国家应当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把企业培训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企业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学校和企业才拥有了共同的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有了互利互惠的基础,才能够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员工。将企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鼓励双元制、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变以往单一的由职业院校向企业提供工人,为双向的模式,企业可以将员工送到职业院校加强理论培养,学生可以到企业加强技能的培养,实现双向的流动,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制度统一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行。

(二)培养适应供给侧改革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教师队伍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能否适应供给侧教育改革的需要,能否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是职业教育系统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要在不影响教师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将对职业教师的评价与每年下企业锻炼的时间相关联,并要求对锻炼效果由企业专家给予评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制,要打破职业院校教师的用人体制机制,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从教,建立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师队伍。

(三)改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评价与监控机制的建立

第一,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要改变用传统理论教学评价理念考核实践教学质量的观点,应当结合物流管理的行业职业标准来评价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职业规范。第二,探索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复杂性,单纯依靠校内学校、学院、教研室这样的评价体系,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由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成立专家小组,共同评价实训质量。第三,应当建立物流管理行业统一的职业资格培训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要与行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出台全国统一的物流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只有统一的标准,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反映实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利荣,殷世波.实践教学效果差,只因评价走过场[N].中国教育报,2016-09-20.

[2]曹烨.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亟须“一体化”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6-12-13.

[3]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EB/OL].[2016-12-15].

[4]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5]吕景泉,马雁,杨延,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作者:潘浩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市场导向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需要大量一线技能人才,但物流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却与需求严重不符,这种局面亟须改变。为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简析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其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市场导向;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一、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行业的人才饥渴,却也因其“跑步前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盲目开设和“一窝蜂”的情况,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无不引发了各界的忧虑。所以说,对于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区分是培养市场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单纯地追求“物流热”,这样的结果是大量学生被错误引导走向了物流行业的死胡同,而掌握物流管理技能的市场应用型人才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众多高职院校功利化、行政化的培育下,物流管理理论教学明显高于实践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非驴非马,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孕育出来的,只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高职院校才能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问题。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很难有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物流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研究,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的现状,致使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工作。又因为社会的过热宣传,引起了“物流热”,殊不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加之物流实践教学的薄弱,物流应届毕业生掌握的只是基础并不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性工作经历,学生对于物流管理只是略知,却鲜有熟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少设计相关的实训环节,使学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够,使毕业生很少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仍存在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完善、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的问题。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能力不足

当前,物流管理教师队伍尚属于教育“洼地”,骨干教师不足,教师的物流管理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较差,很多教师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师资力量薄弱,整体风气不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很重要,只有雄厚的师资才能带出优秀的管理人员。总的来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前还不成熟,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些是管理专业出身缺乏教学技巧,有些是师范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尽管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物流管理,但实施情况却不一样,每位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并不积极,因为物流管理上属于新兴专业,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等制度与之不配套,使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学科之外投入精力。物流管理横跨多种学科,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因为缺乏激励制度,愿意投入业余时间参与物流管理的教师并不多,最终导致物流管理教育环境、教育质量仍属于中下水平。

二、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作用的认识,要上升到历史新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的启明灯和指挥棒,如果没有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无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也无法开展后续专业形式的设定、课程方案的拟设、教学体制流程等人才培养形式的其他组成部分开展相应的工作。可见,为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的必经之路。此外,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校情与学情,以对物流管理专业理念的研习及探究为抓手,着眼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要方向来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具体的指引方向没有主流概念,这无疑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随意性。所以,高职院校要理性看待自身教学现代化发展进程,找出并客观评价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有条不紊地进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与完善,顺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合理建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间的交流,把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拒绝虚荣浮躁、踏踏实实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使当代学生不断接受和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实践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享受快乐。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继续紧密对接市场与相关产业,使“产业、专业、就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构建与市场深度融合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宝鸡市陈仓物流园区就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产学研项目达成了合作,确定建立长期的战略发展关系,将园区作为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对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要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师资培养模式,适时邀请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专职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与培训,同时还要聚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师资源,逐渐建立起具有高水平、规范化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教师人员的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例如参加培训、讲座等,及时更新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化水平;帮助学院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领域内有同类研究方向的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多种实践基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和邀请企业家到高校分享物流管理经验的形式,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协助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队伍生机与活力,改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避免老龄化进一步发展,南华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学校为每一位入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师指定了优秀骨干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快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基于市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理念和培养理念,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的有效组织、流程和制度,着重培养那些具备物流管理专业潜质的学生。此外,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具体方法来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加强学风建设,形成乐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对症下药”,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秦烨,康耀武.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140.

[2]齐君伶.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5-77.

[3]滕罕,相姗汝.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38-139.

[4]谢虎军.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证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4,(10):20-22.

[5]王耀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34-235.

作者:魏蕾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衔接

摘要:本文围绕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衔接,以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以素质提升和能力递进为途径,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实现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衔接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前言

由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属于同一教育类型中的不同层次,所以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能否实现衔接首先体现在课程体系能否实现在培养目标方面的衔接,其次是课程体系里的课程能否实现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方面的衔接。而这一系列的衔接都是基于对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体现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而课程的衔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的衔接:(1)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2)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在分析两种不同层次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落实到具体课程里而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在分析各自课程所对应的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高职岗位素质能力的差异,以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为引导重新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来实现的。

1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来源分析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是来源于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应的具体课程的要求,由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大不同点就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所以这些不同都反映在各自的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1.1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解析

(以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由于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人才培养规格中的职业素养有统一的描述,这反映在中职的课程体系中的特点就是中职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在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描述是“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这决定了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仓储、配送、运输等专业服务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在物流行业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一线从事一线仓储、配送、运输、货运代理、物流成本计算、港口服务人员、物流信息与处理等操作性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从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该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省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础操作岗位,而且由于该学校地处宜宾市,从基础设施存在条件来看,具有背靠宜宾港的优势,所有在它的就业岗位里还设有港口服务人员,这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要求。

1.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解析

(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多,服务流程复杂等特点,所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和服务领域的特点,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例:“本专业面向物流行业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物流服务专门知识,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在航空货运货代企业从事现场操作、客户服务及航空货运销售等基本工作能力,并同时能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物流企业从事仓储配送服务等方面工作,具有“严谨、审慎、精细、诚实”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此描述,可以看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称帝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素质描述是“具有“严谨、审慎、精细、诚实”的职业素养”,这充分反映了学院的航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规格的描述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反映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要求及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都来源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上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2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的内容与方式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来实现的。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指的是如何实现中职课程的教育目标向高职课程的教育目标的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指的是如何实现中职课程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内容向高职课程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容衔接。总之,无论是课程的教学目标衔接还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都是为了实现如何从中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向技术型人才培养而展开的。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有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才有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

2.1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应课程分析

在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课程体系里,有部分专业技术课程是有对应关系的,另外一部分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专业技术课程是由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就业岗位的层次和就业工作环境上的不同而设立的。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对比如下(以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以上公共基础课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职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的是培养一个合格社会人所必须具有的文化基础的功能;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的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必须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在高职的公共基础课里。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以宜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的专业技术课有18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有19门,从课程数量来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差不多,但从课程名称及教学内容可以看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分得更细,课程所对应的就业岗位更明确,如中职课程里的《物流运输作业实务》在高职课程里就细分为《陆路运输服务》、《航空货运货代操作》、《国际物流服务》;这些高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和安排就可以比中职的丰富深入得多。另外,还有四门课《管理学基础》、《物流专业英语》、《物流项目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是中职课程体系里没有的,这些课所培养的知识和能力恰好是培养学生从基层操作人员走向基层管理岗位所必不可少的。

2.2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

在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应课程中,就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而中高职的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则是在分析相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能力递进的方式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

3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的技术路线

3.1以质提升为核心的课程培养目标衔接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素质目标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所以在开展课程衔接时,必须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展开课程衔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素质目标内涵比中职的丰富,一方面是由于中职学生的起点是初中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所以中汕头到齐齐哈尔物流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高职学生的起点是经过高考后的高中毕业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形成,高职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3.2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内容衔接

由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的素质能力模型有一定差异,所以反应在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相应的课程中就是中高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何实现这些差异的衔接取决于对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能力的分解和分析,通过对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能力的分解,可以把相应的职业能力分解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在对中高职所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衔接的成果体现就是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相应课程培养目标中对应的职业能力的递进和提升。

4总结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中高职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中,课程的衔接是最能体现中高职衔接的内涵的,课程的衔接包含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在做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时需要紧紧围绕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因素展开。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职教论坛]2012,(13).

[2]祝成林.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着力点:知识、技能、素质[J].职教论坛2014,(3).

[3]高淼,范有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4]王秀荣,刘照军.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衔接的对策建议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2).

[5]吴天育,青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西藏科技,2016,(2).

[6]武佩牛.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2007,(4).

[7]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03,(8).

作者:黄俊 杨旗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校

第六篇: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开设的热门专业,正在快速且迅猛地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积极互相学习并推广好的专业建设方法。文章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社团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提供了一些可供探讨和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调研报告;校企双向互聘;“1+N”教育团队;数字校园平台;课程资源

近年来,基于物流行业与企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深受企业和行业的欢迎,也及时解决了其用工需求,各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高职高专院校间也常常通过培训、交流、分享的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现就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专业建设方面

1.1调研报告对专业建设至关重要

物流教育专家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薛威教授曾强调专业调研报告对于一个专业的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调研应着重对多方主体进行调研,这个多方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企业、毕业生,而且要把调研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走形式,最后得出非常珍贵的数据和结论,为建设好专业提供支持。很多高职院校每年也有类似的调研报告,有的是老师的课题所进行调研得出的数据及结论,有的是委托专业的调研公司进行调研而形成的报告,如麦可斯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报告,这一报告非常详细,针对专业建设方方面面都有统计结果及说明,但是这样的报告更多时候停留在管理层,并没有给每位专业教师查看或留存,要么即使有机会获得该报告,很多专业教师并没有认真阅读并仔细研究其中的数据及结论,为教学及专业建设所用。老师们应该深入学习调研报告,而且还应掌握专业调研的方法与技巧。

1.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可以采用“校企双带头人、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双向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很多学校可能目前还停留在单向的教师队伍建设中,该新模式认为不仅应把老师们培养为学校的带头人,还应使其也成为企业的带头人;不仅应把老师们培养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应使其成为企业的骨干教师;不仅学校聘请企业专家进学校授课,企业也可以聘请学校老师为企业培训或工作。这种新模式对于老师的培养质量要求是极高的,但这一模式正体现了技能、企业实战能力是高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2)采用“1+N”的教学团队模式。该模式具体指:一门课程由1位专任教师主讲,其中某些课程内容聘请多位企业专家分别授课,就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部分为学生进行讲解。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团队模式,主讲教师与企业教师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企业专家可能很懂实践,但不一定懂得教学,不一定懂怎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好。因此专任教师会给予企业专家教法、教态、重难点划分等方面的指导;而企业专家也要与专任教师交流准备给学生讲什么,怎样讲,某一知识点企业实际是如何做的,这样的双向互动既可以提高企业专家的教学水平,也可以让专任教师掌握更多企业实践经验,最终共同将一门课上好。作为教学团队一员,企业兼职教师们也可以参与年终评优,好的兼职教师会给予现金奖励。另外,这一模式可采用双薪制,即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的课时,学校既给企业兼职教师课时费,同时也给主讲教师课时费,因为主讲教师对其进行了职教水平的培训,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目前这一模式已得到很好的实践应用。

2课程建设方面

2.1最好不要交叉授课,一位教师讲好一门课

对于到底是让老师们不固定所上课程,什么课都能教,轮换上;还是让老师们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固定一门或几门课程,很多学校还比较犹豫。有的学校可能采取了前者的做法,认为可以锻炼老师的专业全面性。有的学校可能采取后者的做法,认为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专心上好一门课也不错。这里推荐第二种做法,但绝不是给老师减少工作量和降低难度。因为能把一门课上好,是一个持续改进、积累的过程,老师们才会感觉课程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会不竭余力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搜集有关课程建设的视频、图片、案例等各种教学资料,用毕生的精力去建设好一门课程,每次上课每次都有改进,都有提升。如果交叉上课,多年都不固定,这样实际上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

2.2师生共建课程资源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上课不仅仅是专任教师自己的事,老师们也应发动学生们利用去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拍摄各企业的各种单证、实物、设备、流程说明等照片或视频,并提交到公共的交流平台上,大家共同学习,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比起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发动学生一起搜集资料并学习交流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2.3数字校园平台是课程建设的强大支撑

数字校园平台是可以供老师们发布实施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件、作业、资源的,也可以供学生们发布各种信息及完成的作业,也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它不同于普通的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往往是单向的无交流的学习资源,而这种数字校园韶关到鹤岗物流平台给了老师和学生们更多的互动及交流空间,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网上发布实训任务,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等,能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3实训室建设方面

3.1实训项目的开发

实训项目的开发不是哪一位老师独立开发出来的,这势必受到个人思想的拘束,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开发都是由多位专任教师与实训中心的老师们一起开发的,需要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训项目应设有单项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实训难度、所需知识层层提高,循序渐进,实训项目需体现专业性、丰富性、实用性。

3.2实训中心的人员配置

很多学校物流实训室或实训中心没有设立专人进行专项管理,往往是一个系仅有一两名管理员管理该系所有专业的实训室,没有针对性,对其管理停留在广泛的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基本保障上,而且这些管理员教师往往是合同制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差。较好的做法是各专业的实训中心都应配备专门的实训中心主任、实训指导老师、内勤老师等,并且这些老师们应都有编制,职称可以走教学系列,主讲教师与实训中心这些老师职责不同,应各司其责,实训课的排课与理论课的排课分开,实训课排课由实训中心内勤老师负责,每次上实训课,主讲教师都会配1位实训教师共同授课,实训中心负责每次上课所需的设备调试、耗材、课程结束的场所及物品的归位等。传统的实训室人员配置无法让主讲教师提高上课效率,各种实训设备的养护也是非常欠缺的。

4社团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社团或重视社团的建设。社团人员一般负责协助老师对实训室卫生进行打扫,对叉车充电,并对其他设备、物品等进行维护、保管。只要加入物流研习社,就有更多参加物流竞赛的机会,有更多时间在实训室与老师进行交流及操作,技能娴熟度都大大优于一般同学,在就业上非常有优势,社团成员就业对口率极高,执行力好,非常受企业认可,达到了多赢的良好局面。好的做法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但一定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变通和调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平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多学、多思、多讨论,也不断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学生学得更好、企业更加满意、学校发展更好。

参考文献:

[1]马庆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2015(16).

[2]李梅,胡彦蓉.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类课程建设初探[J].物流科技,2015(8). 

作者:黄芬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制定的基本思路,确定了该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研究;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受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普遍坚持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是根本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是过程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基本手段,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关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中,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和对知识的运用。由此可见,研究高职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必须解决的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坚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制定缺乏科学依据

高职教育一直遵循“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方针,换句话来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高质量的在区域物流系统内就业,胜任物流系统内的物流岗位群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要与物流经营与管理工作任务能力标准相匹配。然而,很多高中院校在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时比较随意,一味的赶时髦或追求高大上,能力目标的确定没有对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系统进行充分的调研,没能准确把握自己培养的人才在那些岗位就业,这些岗位有哪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需要那些职业能力,制定出来的能力目标无法与工作岗位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进行高质量就业,最终出招工就业两难的局面。

1.2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定位不准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备行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还应该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应该具备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职业发展规划来看,物流职业岗位发展要经过职业初期、职业中期及职业后期三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分别为起步岗群、持续岗群和发展岗群,而且每个岗位群所具备的能力也不相同。有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图1中的起步岗位群,培养能力目标定位层次偏低,主要如具备物流采购、运输、仓储与配送等业务操作能力,定位过度考虑了职业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为了就业而就业。有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图1中的发展岗位群,培养能力目标定位层次偏高,如具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定位过分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理论功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忽视了职业操作能力,与职业教育的初衷不相符。

1.3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界定范围太笮,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等进行培养,有些高职院校能力目标仅仅界定在行业职业特定能力上,忽视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将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而且按照人才层次的不断提高,物流技能、商业技能、管理技能这三大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步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除要掌握物流操作及管理能力,如运输操作与管理能力、仓储操作与管理能力等职业特定能力。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谈判、法律知识、吃苦、抗压力、执行力、责任心等行业通用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核心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支撑,互成体系,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及创新能力。

2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对武汉城市圈内的物流行业企业进行用人需求调查,掌握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及生产制造企业物流部门的典型物流岗位,分析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归并汇总提炼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另一方面,对近5年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调查,结合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建议,对初步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正完善,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3确定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目标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的进一步分析,由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整理出典型工作岗位,并对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目标,包括专业职业特定能力目标、专业通用能力目标及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专业职业特定能力目标为具有物流市场调研与开发、物资计划、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报关、客服、货运代理等物流业务的操作运营及管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为具备商务技能、英语综合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抗压力、执行力、责任心等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备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小迅,戴育琴.构建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182~186.

[2]范林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市场,2010(10):49~50.

[3]颜文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成才与就业,2012(1).

[4]许岗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物流科技,2010(09):132~133.

作者:徐斌华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要新技术和新思路的使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彻底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国家教育部、工信部、商务部等也都出台了诸多的政策,鼓励与电子商务行业相关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与之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培养值得学界开展深入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而展开,结合文献分析方法和调查法,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物流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成熟理论,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课程;问题;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对物流管理的水平要求逐渐提高。物流的快速、安全、诚信决定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样也决定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物流管理课程的设置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当前电子商务行业、物流管理行业实践有着较大出入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文章中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物流管理课程的设置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当前实践中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课程设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和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1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定位模糊,没有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定,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对人才培养制定准确地定位。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清楚地把握[1]。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只是宽泛地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没有成立专业的教研团队来探究物理管理专业需要教授的知识。学生往往在学校里学习过的知识无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应用。一些地区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专业课的内容却大同小异,大多与当前的社会物流产生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落后,珠海到蓬莱物流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高职院校里并没有学习到有实际用途的专业知识。

1.2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高水平的学生需要专业的教师,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营销、信息、物流等各个专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样能够把握前沿教学动态,了解当今社会中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师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但是,由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教学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不清晰,很多毕业生很少到高职院校教学。同时我国物流专业的研究生数量非常少,能够到高职院校的人数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物流专业的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移过来的教师,物流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较浅,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物流管理的知识[2]。

1.3没有好的实训基地和实训机会

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实训基地的重要性,仅仅是在学校设置实验基地,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资金本来就少,无法满足高校更新设备的要求,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较为落后,并没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另外,一些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机会,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但是,这种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一些高校教师带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参观,部分企业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实习岗位。但是,这些岗位的设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仅仅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入门的实习岗位[3]。这种实训方式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1.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闭门造车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其中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目的。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可以掌握当前行业中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状况是物流专业从制定招生计划、教师计划以及教学实训等计划时,都是完全地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脱离了实际情况,不符合信息型社会的需求。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盲目性非常大,浪费了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前途。

2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问题解决办法

2.1结合本地特色、经济发展情况,开展相关课程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也有所差距。高校物流专业的设置应该根据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不同地区的物流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高职物流专业的设置应该根据高职所在的地区开展工作。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将专业进行细分化,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一大要求就是培养实践性的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缩小理论教学的部分,增加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各个院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需要注意,根据自己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开展自己的工作,结合自己人才培养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院校文化,充分地利用高校的资源和教师资源,从而提高高校的影响力。

2.2引入高水平的教师,多培训

师资水平是一个学校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是一个学校培养人才以及发展的前提。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水平和力量。发达国家的物流水平已经具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他们高校的教学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引进海外优秀物流专业的人士,了解国外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了解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物流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生已经经过了系统、完善的学习,对这一行业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学习,同时这些高学历的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接触了计算机、电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时更有利于拓展他们的专业知识面,从而能够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促进今后高职物流专业的科研工作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物流专家是高校教师的优先选择,他们在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是教学的宝贵财富[4]。教师可以结合工作中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当前行业的实际情况,也为自己的工作进行充分地准备。同时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能够为高职院校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校内与校广州到酒泉物流外的资源联动起来,保证我国教学人才目标的实现。此外,教师也应该进行定期地培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论,有计划地到物流行业进行锻炼和实践,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熟悉物流中运输、中转、储存、销售、售后等方面的情况。

2.3加大实践力度,比如兴建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为学生建立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校内得到锻炼的机会,方便校内教学课程的开展,同时学校需要根据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学理论的知识,丰富实验室的环境,为学生创立一个设备良好、符合物流行业实际状况的实验室。高职院校的教学资金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试验设备,这是高校院校目前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也是教育行业的通病。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当地的企业合作,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这样,高职院校就不需要投入较大的教学资金来不断地更新教学设备,同时实训基地能够为物流行业提高人才,为物流行业提供新鲜的动力,充分地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

2.4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学人员的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师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应该走出校门,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等,不断地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该邀请物流方面的专业人士来为教师进行知识普及,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案与行业进行对接。另外,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到先进的物流公司、连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开展调研活动,增加教师与行业人员的交流机会,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3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地提高,物流行业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设立物流行业,能够为我国物流行业提供实践性较强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学方案落后,教师水平不够,教学设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等等问题都妨碍了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开展。各个高职院校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学校的教学设备,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努力提高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5(S1):65-69.

[2]石丹萍.论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16(9):43.

[3]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物流科技,2009(3):91-93.

[4]夏彩云,胡宁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6):173,182.

作者:葛万军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

相关文章
“山竹”台风影响,全省高速公路及特

“山竹”台风影响,全省高速公路及特

新京报快讯 (记者李玉坤)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刚刚发布公告,9月17日7时全省高速公路及特大桥梁接触封闭。

1千 +0查看详细
07月16日

物流管理中应用条码技术的研究

物流管理中应用条码技术的研究摘要:摘要:条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文章主要分析了物流管理中条码技术的应用现状,对条码技术的优势和对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说明了条码技术应用的必要性。条码技术

3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管理

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管理摘要:【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连锁超市作为目前我国最为重要的生鲜农产品经营商,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降低因损耗带来的过高的经营成本,保证连锁超市正常的运营,已经成为

3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动画演示在物流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

动画演示在物流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摘要:实践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和重要性,但因资金、管理等诸多原因,高校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通过动画演示这一仿真实践教学如何在物流管理

3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时期,是促进各个领域走向信息化的重要阶段。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大量的传统工业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工业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只能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发

4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高职院校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摘要:摘要: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对物流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行之有效的模式来实现创新型

3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关闭
关闭
top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