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更新时间:2020-08-25 19:35:08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工学交替这种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为校企合作的组成部分,这就促使
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实践教学
F25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及内容
1.1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高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类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其内涵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下完成一体化学习、实验、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环节,使学生获得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智慧等,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广义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监控体系、管理体系等七个子体系,七个子系统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各组成部分构成。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各部分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狭义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即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人们经常在教学计划中使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课程体系等,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1.2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通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大模块。(1)通用基础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与某一职业群或技术类别相联系,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2)专业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3)职业综合能力: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综合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以培养学生技术和创新技能,与某几个专业相联系,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足
目前, 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一直注重引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材中更多的体现新的理论,实践内容的实施也同本地区的发展状况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物流管理这一最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却成为其中最薄弱的环节, 如在课程设计中时, 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实践课程的开展学时应不低于总学时的一半,多数高校开展的实践课程往往学时数满足,但在设计时往往没有考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高职物流教育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导致其实践教学模式不能保证科学性、可操作性导致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未能从理论上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阻碍了高职物流教育的快速高效发展。
2.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质量良莠不齐, 大多数的教师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更不用说是实践经验;二是专业教师 “双师”结构不合理, 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兼职专业教师数很少。虽然大部分的专任教师进行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物流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获得了“双师资格认证”,但却缺乏真正实际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教学过程空洞乏味。
2.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有政府支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些高职院校也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建设, 但是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只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于教学任务相匹配的实践任务,而不是完成企业的实际任务,忽略了校内实训室的内涵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参观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和各操作流程, 很少有机会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
2.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指导,毕业实习前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书,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时只是根据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完成物流一个活动的设计任务,多数学生没有同实习岗位联系在一起,实习过程中缺乏与企业中负责实习指导的管理人员就毕业设计任务的沟通, 导致毕业任务的设计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毕业设计的考核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往往由在校的老师进行考核,负责实习指导的企业人员没有参与。
3 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3.1 高职“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
(1)驱动系统由实践教学观念、实践教学目标构成。
(2)主体系统由实践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评价等构成。
(3)环境系统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教学设备、综合实训室、实训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软环境可以分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运作保障体系等亚体系。 3.2 高职“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与校外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内部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又包括校外企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
(2)“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在校内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生产、研发和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获得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养成。
(3)注重应用。“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依托企业,学校必须建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保持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强调满足社会的岗位需求,教学内容要贴近应用有明确的专业岗位的指向性,只有这样的应用才是学以致用,才是应需要而用。
“工学交替”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即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的心理转型期,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使学生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3.3 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韶关到上饶物流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1)基本技能培养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在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除了使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外,作为物流人才,学生还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教育阶段的要求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重汕头到平顶山物流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主要集中在工学交替模式2+1中第一个学年,学习者在校内除了要完成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使其具备最基础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学习物流人才所应具备的一些基础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基础”、 “物流基础”、“统计学基础”、“财会基础”等使其具备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具备公共关系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当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最应该学习的物流的基础课程“物流基础”使学生了解物流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物流,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一些基础岗位进行参观、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到学校作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物流专业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楚的整体认识。
(2)专业技能培养阶段。
专业技能培养阶段主要集中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第二学年,这个阶段的培养体现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学习者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校内学习者要完成“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采购管理”、“国际物流”等理论知识,同时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仓储运作实训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学习的同时也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安排,课程的一些模块会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通过这样的工学交替使学真正生具有运输、仓储、配送、资源配置等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
(3)综合技能培养阶段。
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最后一学年完成,该阶段的珠海到甘南物流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该阶段的教学重点旨在通过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重点以企业为主导,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数据实施校内实训基地中“供应链沙盘模拟实验”、“国际货代与报关实训”、 “物流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创业模拟实训”等相关教学任务。使学习者更好的融技能培训与理论培训于一体,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物流商务处理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控制能力,本阶段的培养为学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到预就业顶岗实习阶段时,学生分岗位实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双重身份(学生与企业员工)完全顶岗,也可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转企顶岗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