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运输现代化问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0-10-02 15:00:01
摘要建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与国际运输网的融合、与物流业的融合以及向服务业的转化,是实现我国物
生产和消费是社会的两项最基本的活动,是交通运输流之源,是商流之本,而生产和消费的顺利进行始终离不开各类交通运输活动的支持。就生产而言,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使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以保证生产的顺利展开;在生产的过程中,有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即所谓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延续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物资的回收,需要有回收物流;对生产废弃物的处理,需要有废弃物物流。可见,物流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生产的全过程,而整个物流过程的实现,则始终离不开交通运输系统。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实现现代化的物流,可以使企业优化库存结构,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保障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一、我国物流运输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系统效率低,运输成本高
运输功能是现代物流七大基本功能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输成本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人的因素,有技术层面的因素,如运输技术装备的落后、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和管理信息系统不够普及、运输规划不科学等;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成本的核算、考核制度的不健全等;也有政策层面的原因,如运输资源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无谓浪费,综合运输规划不合理等。
(二)运输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在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尤以铁韶关到鹤壁物流路和海运的作用最为重要。权威部门的相关研究显示广州到秦皇岛物流,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我国运输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另外速度慢。目前我国铁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仅46.4公里左右,高效运输方式比重较低,装卸时间较长;公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也不足50公里;内河航运速度更低;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3到6个月之间。
(三)标准化建设滞后
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同时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例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又如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特别是现有托盘标准列入了国际标准中所有4种规格,也没有推行的原则,这样等于没有标准。托盘标准和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都有衔接关系,这就影响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有效使用。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托盘和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集装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第三方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运输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互不沟通,由于没有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四)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一统到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体系分割现象严重,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习惯势力仍然有一定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现佛山到鸡西物流代运输的发展建议
(一)消除运输中不合理现象
物流运输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在组织运输时,要对运输活动及涉及到的其他环节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尽量压缩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个别环节所占用的成本。对有条件直运的,应尽可能采取直达运输,减少二次运输。同时,更要消除对流及隐含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现象。要合理组织多式联运,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采用合装整车运输、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等运输形式,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二)全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研究
注重交通运输发展的科学研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运输装备和设施。今后对交通运输发展的研究尤其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加强有关硬件发展与软件发展研究的结合,就应当具有“大交通”、“大市场”的观念,把国内、国际运输联系起来,把本地运输和异地运输联系起来,把近期运输需要和远期运输需要联系起来,把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联系起来,还应当研究城市环境、人口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逐步建立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采用现代化的运输装备和技术。根据当今世界上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研究制定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政策,促使我国交通运输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
只有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域城向开发和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地联结起来,才能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使经济发展出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其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更深入进行运输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运输企业制度,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当对运价做进一步的调整,使它不仅能反映运输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而且能推动运输企业的自身发展,以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运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规划和落实
如何建设和规划运输体系,将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中首当其冲的位置。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规划和落实,使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速度尽可能保持协调一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我国铁路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做好发展规划工作,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实际需要,做到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缓解当前运输紧张的状况,又要面向未来,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和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科学设计运输网络,实现优化运输
在运费、运距及生产能力和消费量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可充分运用运筹学、管理数学中的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技术、网络技术等解决运输的组织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输计划和方案;运用“送奶线路”、定制化运输等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运输网络;运用GPS、GIS等先进技术,对运输活动及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和调度,实现对车辆和线路的最优化、节点配送的优化等功能,也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提高安全性,减少损失,降低成本。配送是运输在功能上的延伸,主要服务于支线运输。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提高物流规模效益,实现共同配送也可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选择最佳配送手段,实现车辆运行的效率化,从而降低配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降低了库存成本,进而降低物流总成本。
三、结束语
运输业是物流的重要载体,也是物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有必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业,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社会总体运营效益。不管是现在还是在未来,交通运输将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只有交通运输灵活,才能使物流以及更多的行业发展得迅速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