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税物流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更新时间:2020-09-06 20:35:01
内容摘要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了第一个保税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我国保税物流的迅速发展及完善。本文主要比较我国保税区物流在
国内外关于保税物流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文献主要从我国保税物流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可借鉴的经验等角度切入研究,主旨大多是为更好更快地建立、发展保税园区(或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以及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对策。
张少峰、李锦飞(2007)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保税物流的特点及保税物流形式的变化,指出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实际运作保税物流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平台与加强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流程再造等有效建议。杨新华(2008)则从微观层面研究个体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采用实证方法来探索保税物流园区的选址、营运模式以及功能表现、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内容。段伟常(2008)以税收政策为切入点,通过比较欧盟和我国现阶段的保税政策,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采用单一税管机制及宽松化监管体制等建议,试图从政策层面来推动我国保税物流的发展。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区域经济紧密合作现状,秦熠群(2006)针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赵传君(2010)则探索了创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均通过近年来的贸易数据,系统比较了参与各方的外贸政策、产业竞争力状况等,模拟了所建自由贸易区对本国和区域的经济效应。
国外有关自由贸易区物流体系的研究较国内更深入,已将自由贸易区物流纳入到国际物流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的一体化研究。美国的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人提出了“全球物流”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国际物流的特点,从当代商业的角度思考物流的运作方法,把对物流的研究放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框架内,通过将其纳入到一体化的商业战略中来扩充供应链管理的应用领域,从而突出物流在维持全球经济的供应长链中逐步增长的重要性。二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的多元化研究。自由贸易区物流属于国际物流范畴,涉及到多国之间对接的问题,而国际物流是国际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者的多元化发展,对自由贸易区物流的多元化研究也日趋深入,此类研究也可见于鲍尔索克斯、克劳斯等美国学者的著作。
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制度和政策的比较
(一汕头到蚌埠物流)国际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随着各国意识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数量不断上升。
世界上现行的自由贸易区具有以下几种类型:转口集散型,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事货物转口及分拨、货物储存、商业性加工等;工贸结合、以贸为主型,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顾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发展中国家较普遍;出口加工型,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保税仓储型,以保税为主,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
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全球性。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具有鲜明的全球性特点。第二,复杂性。由于涉及到多国之间的贸易,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面临各国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差异问题,使其复杂性加大。第三,风险性。除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均对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产生影响。第四,长期性。相对于国内物流,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复杂的多国背景导致其运输周期的长期性。第五,规范性。因为多国之间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具备严格的标准性,从而可以在多国之间不产生分歧。第六,技术性。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后者是产业集聚的强大助推器,有助于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在制度和政策上的异同
保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制度设计的根本依据来源于国际自由贸易区理论,但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我国保税区的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
根据我国有关现行政策,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境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实行保税管理;境内其他地区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境;外贸、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保税区也实行较区外相对优惠的政策,同时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保税物流园区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具有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就其内涵而言,可用“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这十六字来概括。
由于我国保税区参照自由贸易区理论进行设计,所以在本质上与国际自由贸易区一样,执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方式。但同时,因与西方国家社会体制的差异,我国保税区的保守型政策导向以及本土化发展,又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区别参见表1。
表1反映出,我国保税区虽然从根本上已具备自由贸易区的一般特征和功能,但在总体上还未发展到一定高度,相对于国际自由贸易区而言还处于初始阶段。
(三)我国保税区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及问题
我国保税区相对于国际上发达的自由贸易区,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我国保税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就整体而言,排除一定程度上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保税区在功能方面还远不及国际主要自由贸易区那般丰富和灵活。
2.我国保税区存在多部门管理的弊病。我国的保税区没有明确的宏观管辖机构,海关、工商、税务、外管、商检、边检等多个部门均对保税区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从而导致多头并进、矛盾丛生。
3.我国保税区缺乏统一立法。 我国保税区在实际运作中,各部门自行制定政策,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各地保税区优惠政策实行属地原则,导致各地保税区优惠政策不一,影响到国际投资及贸易的积极性。由于对保税区的立法监管存在不合理因素,海关权限受多方牵制,导致其在执法过程中无法全面监控,给走私等违法行为以可乘之机。
国际经验指导下我国保税区政策与场所功能的改进
(一)政策导向层面
近年来,我国境外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大幅增加,使国内各地对保税区更加重视。各地政府从经济效益出发纷纷寻求或尝试设立保税区,以拉动地方经济。鉴于此,本文在政策导向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主管化。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境外自由贸易区相关经验,设立宏观政策主管部门,使职权集中,可避免因多部门监管导致的混乱和冲突。同时,确立国内统一的保税区相关法律,统一和细分各地保税区优惠政策,使对保税区物流的监管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
2.集团化。组建强大的集团化国有物流企业,规范物流市场、统一物流程序。该举措也可增加国有物流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集团化的国有大中型物流企业可担当保税区的开发商、运营商和服务商,提供标准化物流设施和全方位个性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进而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实现多元化供应链管理。
3.信息化。随着国内国际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保税区加强物流信息交易也势在必行。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易,对于保税区物流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保税区物流监管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也离不开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和技术的提升。
4.多样化。国内保税区物流宜采用多种运输方式,要求具备准确、大量、高速、舒适等特征,以最快速、最优质、最有竞争力的方式,实现“点对点”运输,建设保税区陆海空交通网络,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5.环保化。物流运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通、意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内要求降低碳排放量的形势下,减少公路运输,发展海运和铁路运输势必成为大趋势;此外,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也应提上日程,保税区物流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6.灵敏化。国际物流的生命线在于便捷和高速,高效的保税区物流可保证对外贸易货物的快捷收付。借助灵活多样的物流方式,在发生突发状况时企业可积极应对,从而提高安全保险系数,降低损失。一方面,建立保税物流的长效应急机制,可以有效抵御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保税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可对物流运输进行及时调度,提高灵敏度。
(二)场所功能层面
在实际运作中,我国的保税物流受区位、地理条件及政策法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要实现长足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深圳到聊城物流进一步推动区港联动,实现区港一体化,积极发挥中转、配送等功能。这种转型可先以东南沿海一带的保税区为试点,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
第二,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拓展保税区离岸金融等商业服务功能。我国虽然在宏观层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可是在微观层面,还缺乏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具体操作措施。如能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性的资金蓄水池,有利于获取资金,推动保税物流区域的规模化发展。
结论
借鉴境外自韶关到儋州物流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对实现我国保税区物流的健康快速成长,达到乃至超越国际自由贸易区水平有现实意义。保税区的积极转型将会为国内外贸易提供一个更宽广的平台,有利于提升我国保税区的国际竞争力,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习国际先进的保税物流管理理念、政策和措施,改善我国保税区物流,也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