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铸就国家级物流枢纽城
更新时间:2020-09-14 11:00:01
当前,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正成为工业产业谋求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随着各地建设“大物流”体系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程度日益加深,工业化将与物流业日益紧密结合,推动区域
当前,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正成为工业产业谋求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随着各地建设“大物流”体系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程度日益加深,工业化将与物流业日益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发展进入开放型经济增长时代。
助推中部崛起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毗邻沿海发达省市,在长三角的定位中一直十分尴尬,由于皖北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落后,安徽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2010年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这个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拉开了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序幕。
被纳入皖江经济带的城市是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其人口占安徽全省的44%,面积占55%,经济总量占66%。将此定为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否会成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据通过安徽发改委了解,示范区将按照“一轴双核两翼”来布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安徽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随着开发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物流先行等理念成为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又一大亮点。日前,合肥市正是推出《合肥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底前,合肥将初步建成东中部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及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承接产韶关到银川物流业转移走珠海到江阴物流开放式发展打开通路。
据通过安徽省物流协会了解,合肥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在此交会,为华东地区与西部地区公路、铁路货运主要联系通道。合肥将规划建设七个国家货运枢纽站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386.7万平方米,设計总吞吐量约5800万吨/年。
合肥发展物流业也有一定的基础,2011年,合肥市物流企业600多户,从业人员20万人,固定资产原价44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在本土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陆续进驻。可以说,未来合肥物流业前景广阔,发展潜力无限。
根据规划,通过打造三大产业和建设立体联动物流体系工程等五大重点工程,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下降2个百分点,物流效率走在全国前列。
据介绍,合肥市計划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培育3至5家业务辐射全国、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5至10家国内外一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此外,物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企业比重达到50%。
“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将在合肥全面开花,迎来新的“春天”。规划提出,将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形成“4+10+4”的物流空间布局体系,主要构筑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十大物流中心和四大农产品物流园,如此规模的园区建设将给物流信息化带来巨大增长空间。
据了解,四大物流园区分别是东城物流园区、派河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北站物流园区。十大物流中心分别为长安、小庙、三十头、店埠、裕溪河、巢东、水家湖、万山、下塘、庐南物流中心。另外,还包括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北城农产品物流园、肥西上派农产品物流园、庐江同大农产品物流园等四个农产品物流园。
同时,为探索建设大合肥港,五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将让合肥物流业如虎添翼。其中,立体联动物流体系工程将以合肥机场、铁路、码头为基础,建立航空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水运航道网立体联动的实体物流网络,如将在派河物流园区建设水铁联运中心、在北站物流园区建设公铁联运中心、在东城物流园区建设公水铁联运中心。
国际航空中转中心工程中,計划在空港物流园区建设东亚转运中心,开通与东盟和日韩的货运航线,并降低机场收费,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机场合作,特别是与杭州、上海、南京等机场做相互备降机场。而中西部城市重要虚拟海港工程,将在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完善电子口岸的基础之上,与太仓港、上海港等海港港口建立“区港联动”,并探索建设大合肥港,将芜湖港、安庆港及马鞍山港三个港口统一到大合肥港。此外,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冷链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也在計划之列。
走向开放型发展
为走向更加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日前安徽省正式成为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机制成员,沪苏浙皖四省市将重点围绕水运干支线中转、铁海联运、航空联运、保税物流和区域通关等内容,以项目为抓手,明确项目内容和工作目标,建立启动专题协作组织,协调推进项目落实,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据了解,安徽省9个口岸将全面参与大通关协作,实现物流通关信息的互联互通。根据协作机制,将支持沿江口岸城市和合肥水运中转业务发展项目,加强安徽沿江口岸城市和合肥与上海、江苏、浙江间合作,推进长江支线水运中转业务发展,建立包括口岸查验单位、运营单位在内的工作协调机制;支持合肥、阜阳、蚌埠至上海、宁波、连云港五定班列项目,健全完善铁路、港口和船运公司间合作机制,优化空箱调拨组织、延长免费租箱期、增设还箱珠海到清远物流点、适当降低港区装卸费,提高铁海联运模式竞争力;探索推进国际航班国内段、内部代号共享在合肥、黄山与上海航空口岸营运试点项目,提升合肥、黄山航空口岸的境外航线覆盖率,对接上海航空口岸需求,优化和调配口岸的资源共享,提升我省国际航线覆盖率。
此外,长三角大通关协作还将探索推动长三角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物流“跨关区间调拨”便捷流转模式试点项目,适时推动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物流便捷流转在长三角特殊监管区域间先试先行;推动长三角口岸城市地方电子口岸数据互通共享项目,促进长三角口岸城市对地方电子口岸数据互通共享取得共识;加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直通放行”等区域通关改革力度项目,探索研究企业诚信机制,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覆盖范围;深化推广口岸城市问的检验检疫合作,扩大“直通放行”模式试点。
据了解,现有的通关流程是基于行政区划与口岸管理权限分配而形成的。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是一次改革创新,通过创新通关流程,简化通关手续和环节,提高区域整体通关效率,有效消除行政分割、条块分割。安徽省作为中部省份加入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对于充分利用安徽省口岸资源,提高安徽口岸货运量,提升口岸进出口货值占比,有效服务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