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辽宁物流发展战略
更新时间:2020-08-31 19:35:07
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发展机遇根据《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构想》,今后20年,辽宁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
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根据《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构想》,今后20年,辽宁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初步预计: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1000亿元,年均增长9%,在2009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0元(3000美元)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三次产业结构将由2000年的11:50:39调整到7:50:43。到2020年,全省城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2800亿元,2011-2020年平均增长7.5%,在2018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0元(6000美元)。今后20年,辽宁将建成全国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材料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战略基地;本世纪头两个十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将分别达到8.6%和7.6%,居民消费将进入个性化、多样化、高额度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创造出巨大的物流服务需求。
未来20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全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将进一步扩大。预测表明,本世纪头两个10年全省外贸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9%和8%左右,到2010年、2020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将分别达到260亿和560亿美元;头两个1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将分别达到9%和8%左右,到2010年和202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将分别达到330亿和720亿美元;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加速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辽宁,生产全球化、采购全球化、营销全球化、服务外购化和本地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这些将为全省物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
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数字化的、基于网络的精益生产、柔性制造、大规模可定制生产和面向用户的现代集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将得到普及;企业的采购与分销将实现全球采购、全球分销;各类服务方式将更多依靠网络技术、汕头到德阳物流分布式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并以在线方式实现。这些趋势要求物流服务逐步实现服务外包化、分工专业化、操作自动化、反应灵捷化、路径最短化、交流信息化、资源共享化、设施规模化、流程系统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转变,物流竞争方式将从资本密集式转向信息密集式。这将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辽宁物流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从全省所处的地缘角度看,位于周边的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国内的上海、北京、天津、青岛、秦皇岛等城市都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需求、资金、技术和区位优势,对辽宁建设北方物流中心的挑战和影响较大;二是从辽宁的经济腹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特点看,处于该省腹地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影响辽宁物流的发展前景;三是随着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大型物流供应商也开始大举进入沈阳、大连等重点物流城市,这些企业的进入一方面有利于改善辽宁物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将对辽宁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辽宁物流发展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与深圳到郴州物流社会进步这个中心,充分发挥工业基础雄厚、商贸流通发达、综合运输网络完整、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整体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建成以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枢纽设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转高效、布局合理、覆盖宽广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将辽宁建设成为东北区域物流中心、环渤海地区物流重要枢纽、东北亚区域物流发展和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大省;不断壮大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软件业,将辽宁建设成为中国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软件业强省。
2.基本原则。根据辽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辽宁物流发展应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为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2)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3)市场主导、政府规划、企业运作;(4)系统性流程优化。要对物流全过程实施流程再造,并辅之以必要的企业重组、业务重组、技术重组和人员重组;(5)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6)资源整合。要通过企业之间自主的战略联盟、兼并重组,实现全社会物流资源的合理流转和高效利用;(7)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辽宁物流发展的战略重点与目标
1.物流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与物流相关行业信息化。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推广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仓库管理等物流管理软件,推广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信息识别技术,普及INTRANET/EXTRANET网络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二是逐步实现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仓储、货代等物流相关领域的信息化。
物流电子政务建设。一是实现与大通关有关的海关、边防、商检、动植物检验检疫、外汇、税收等系统的信息化;二是实现与物流有关的政府业务处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联网运行与信息共享;三是完善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一批可为社会提供租赁服务的专项物流信息系统。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目标是以大连口岸物流为基础,全面整合区域物流信息网络资源,建设东北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其服务对象为物流用户、物流企业、政府部门等。一期面向全省口岸物流,二期面向全省区域物流,三期面向东北区域物流,四期面向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
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路网建设。铁路要完成沈-山线电气化改造、沈-哈高速铁路改造、烟-大轮渡工程等建设;公路要完成沈大、丹庄、沈阜、抚顺-南杂木、辽中-辽阳等高速公路新建与改佛山到文山物流扩建,县级公路全部实现两级路,乡级公路全部实现三级路;港口要完成大连港20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原油码头,大窑湾4个7.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营口港成品油和液体化工码头和三期工程建设;民航要完成大连新机场建设;管道要做好煤层气及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管道工程的前期工作。
交通枢纽建设。一是加强对枢纽站、编组站建设。铁路要进一步提高沈阳苏家屯编组站、沈阳榆树屯站等重要站点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公路要加快对现有货场的技术改造,重点建设大型货场。水运要突出大连港的集装箱干线港建设。民航要突出沈阳、大连两个国际机场建设。二是加速建设多式联运货场,重点是公铁、公水铁联运货场建设。
3.商业物流建设
构筑“四三二”商业物流网络体系。在沈阳、大连、锦州、丹东四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商业物流中心。依托沈大、沈山、沈丹三条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环渤海、黄海的二条沿海经济带,构建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
重点形成三条物流配送带。一是形成沈阳、大连沿线的衣食住行物流配送带。二是形成辽东、辽南沿线的山珍海味物流配送带。三是形成辽西、辽北沿线的菜果粮肉物流配送带。在辽宁西部、北部,利用当地的肉食基地、粮食基地、果菜基地、花卉基地等丰富资源,发展建设以肉禽、果菜、花卉、粮食为主的各类批发市场,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市场体系。
集中建设生产资料物流中心。发挥辽宁工业大省、重工业基地的优势,利用现有各类生产资料专业市场,进行整合改造规范管理,提高规模档次,提升现代化水平,突出整体形象,形成大类商品的物流市场体系。确定物流配送面向日、韩、朝、俄等周边国家的辐射定位,并面向国际市场开展招商引资,加速国际资本对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渗透,提升物流配送的档次和水平,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商品价格形成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加工服务中心。
4.以物流园区为重点的物流结点网络建设
全省物流网络布局的基本模式应为“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结点”三层结点模式,规划建设5个重点物流园区,一是以主要服务于东北区域物流,集疏散铁路、公路、航空货运为一体的联运货场的沈阳苏家屯物流园区;二是主要服务于东北国际物流的大连大窑湾国际物流园区;三是主要服务于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锦州凌南综合物流园区;四是主要服务于辽宁东部物流和国际陆路物流的丹东鸭绿江国际物流园区;五是主要服务于东北国内航运物流的营口口岸物流园区。
各地要按照商品品种、服务半径、客户要求等不同情况,规划建设一批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城市与周边农村相统一,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中心和直达配送中心。
战略目标:到201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要达到2346.6亿元,占GDP的21.2%,年均增长9%,物流从业人员达到457.6万人,货物运输量达到10.5万吨,第三方物流业务量占物流业务总量应达到40%。把辽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成为东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到202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要达到5305.6亿元,占GDP的22.2%,年均增长8.5%,物流业从业人员达到557.8万人,货物运输量达到14.6万吨,第三方物流业务量占物流业务总量达到55%,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使辽宁成为环渤海地区区域物流基础平台和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物流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