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物流四味
更新时间:2020-09-25 10:00:07
作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个年头,2003年,跨国物流巨头蜂拥而至、跨国采购中心纷纷落户;中远物流、中邮物流等十余家国内大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
作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个年头,2003年,跨国物流巨头蜂拥而至、跨国采购中心纷纷落户;中远物流、中邮物流等十余家国内大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宝供物流、大田物流等民营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升级。三方力量不约而同加大了投入,围绕着“物流”,竞争愈演越烈。
2003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工业区的振兴计划,更是为物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引起了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相关的论坛会议接连不断。
“2003年,是中国物流业全方位快速推进的一年。”中国采购与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在岁末召开的第七次物流专家论坛上这样说道。
转眼除夕即至,大年三十的晚上,当一家人围聚在一起盘点着一年的收获时,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酸甜苦辣。
辣:国内企业竞速
2003年,物流成为抵挡不住的火辣诱惑。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1至9月份中国物流业的各种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其中全国社会物流总值同比增长26.9%,达21.7万亿元。统计还显示,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72吨公里,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指标仅分别为870吨公里和700吨公里。物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火辣的诱惑下是火辣的姿态――传统的国营企业和新兴的民营企业纷纷重组、扩张。
为了将中国邮政的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2003年1月8日,国家邮政局正式挂牌成立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并按照“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0多家省级子公司和众多地市分公司,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邮政物流专业体系:2003年2月,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后简称“中外运”)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DHL、UPS、EXEL、OCS等,提升其国际地位。资本市场募得资金将有30%投资于物流分拨网络。2003年9月,中外运与全球领先的端到端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i2科技公司达成了全方位战略合作意向。
2003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宣布以11.8亿元人民币向母公司收购中远物流49%股权,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更名为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使中远物流一只脚踏进了香港资本市场。中远物流将把收取的7.34亿元现金主要用于兴建区域分拨中心、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和完善销售网络,目标是使第三方物流业务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3-5年内取得中国物流市场5%的份额,实现中远从“全球承运人”到“全球物流经营人”的目标。2003年11月,中远物流迈出了拓展海外物流市场的第一步。中远物流与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达成协议,将为印度巴库(BALCO)4×13.5万千瓦燃煤自备电站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作为新兴物流企业的代表,宝供在形成一个覆盖中国并延伸至亚洲的运作网络后,开始在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设施上加大投入。2003年年初,全球领先的仓储管理及供应链执行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EXE的EXCEED仓库管理系统开始在宝供的苏州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取代了宝供自主开发的仓储管理系统,并实现与原有工作流程的无缝集成,可以使端到端库存管理更完善,提高库存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设备和库区面积的使用效率。2003年10月,宝供启动总投资约5亿元的顺德国际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建成后每天可以处理6000张订单、2万个标准托盘,年周转货物达到700万个托盘。
自2002年与上海实业重组以来,大通国际物流运输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已设立了近百家分公司和办事处,服务范围覆盖国内1100多个城市,正成为上海实业发展物流产业的主要平台。2003年9月,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空港工业区,占地67亩,总投资8000多万人民币的大通物流中心开始兴建,这是上海实业与大通进行股权重组至今,大通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最大的一次投入。该项目的启动,意味着大通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战略区域加大核心资源投入的序幕已经拉开,大通物流网络建设也会由此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花巨资打造一支国汕头到江苏物流际化管理团队后,大田公司开始加大物流设施投入。2003年10月,大田在毗邻上海的昆山市陆家镇东部工业园区,着手建设国际商务与物流服务中心,首期投资1500万美元,总投入约4500万美元,建成后将成为昆山最大的国际商务与物流服务平台。大田位于北京空港的仓储分拨中心也已建成投入使用,使其货物分拨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3年12月,大田继与美国联邦快递合资后,又与欧洲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商--法国捷富凯签署合资意向书,准备组建中国最大的汽车物流企业。在即将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双方将各占一半股份,以汽车及零部件的综合物流服务为主营业务。
2003年,各类企业的佼佼者逐步建立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务产品,为成为特定领域的主流企业努力着。
甜:物流需求升温
2003年,物流客户更趋合作的态度,让中国的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尝到了甜甜的滋味。
据美国美世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2003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已超过600亿元。第三方物流客户需求从更多行业、更多企业、更大范围释放出来,物流需求从进出口企业、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连锁超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传统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发展;从运输、仓储等传统业务外包向管理、配送等增值服务发展,有一部分开始要求全程物流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已开始出现。
经过几年来现代物流理念的传播,特别是随着第三方物流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客户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义物流外包需求,比较完整地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价值。第三方物流的客户关系,也从此消彼长的价格博弈关系,向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客户与物流服务企业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合同服务,而是出现了委托管理、资产接收以及资本运作等多种形式。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关系日趋成熟。
尽管物流服务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以运输费、仓储费为指标的结算方式,但已有不少客户不再局限于与物流服务商就功能性服务收费进行讨价还价,而是系统提出物流需求,比较各物流服务商定制的解决方案,全面评估物流服务在物流成本节省、物流资产减少、订单周期缩短、库存水平下降、资金周转加快等方面所带来的价值,一些企业甚至由董事会来做出物流外包的决策。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雄举例说,比如雅芳公司通过与中邮物流的全方位合作,一方面,由77个省市分公司仓库减少为8个区域分拨中心,物流人员由600人减少到182人,降低了物流成本和物流资产占用。另一方面,将专卖店到仓库自提产品改为由分拨中心向专卖店配送产品,加上信息跟踪和网上代收货款,提高了对专卖店的服务水平,加快了公司的资金周转。与此同时,各分公司专注于市场开拓,一年间产品销售量平均提高了45%,其中北京地区达到70%,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与前两年客户拥有多个物流服务商并频繁更换物流服务佛山到内江物流商不同,2003年在一些已经外包物流的企业中,出现削减物流供应商数量和延长物流合同期限的趋势。2003年6月,海信与中远物流签订10年服务合同,中远每年为海信配送300万台家电,约占海信总产量六成,估计可为中远每年带来2亿元人民币收入。
专家指出,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的提高,逐步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客户认识到只有与物流服务商长期合作,才有可能通过从战术配合到战略交互的演变,不断挖掘物流改善潜力。同时,物流服务商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越来越深地参与客户供应链管理,也提高了客户更换物流服务商的成本。
在汽车、信息通讯、家电等行业,不少大客户与服务商采用合资组建物流公司的方式进行合作,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第三方物流的资本和专业技能,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在目标行业的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003年7月,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以60%的股份,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和德国ALG公司以各占20%的股份,合资组建斯普利汽车物流公司。2003年,由上汽集团与荷兰TNT合资的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进厂物流、整车物流和维修零配件物流服务上接连获得大合同,显示出这种合作形式的优势。
2003年9月,铁道部和国家邮政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将打破部门分割,联手进军物流领域。铁路将列车运输能力向邮政开放,邮政将仓储、分拣、配送能力向铁路开放。双方约定将共同出资发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以整合铁路的运输优势和邮政的网络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酸:外企步伐加快
目前,世界五百强公司中已有四百家在我国投资,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
然而,谈起国外跨国公司的物流需要,一位传统运输企业的老总在年末的一场物流论坛上却心酸地表示:我国物流企业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不多,如今近80%外资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都由外国第三方物流来承担。”
这些外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加大在华扩张的步伐。
根据中国加入WTO协议,中国将在2005年进一步开放物流业市场,国外物流公司甚至可以独资在中国开展业务。在此关键时刻,外资物流巨头都已把中国看成是他们的主攻市场。
2003年2月,DHL(德国邮政物流)以5250万欧元购入中外运5%的权益,成为中外运最大的外国战略性投资者。10月,DHL宣布在未来5年内,DHL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将向中国市场新增投资2亿美元,以全力支持中国市场未来的高速增长。在抢占速递市场的同时,中外运-敦豪开始发展“快递物流”业务,在快递的基础上加了一些短期仓储的服务,组建快件策略配送中心,从而实现对客户的物流管理服务。
2003年3月,APLL(美集物流)与联想集团控股合资组建的志勤美集科技物流公司挂牌,联想集团和APLL分别占51%、49%的股份,注册资金为1400万元,公司将致力于为IT领域的客户提供网络化、多功能、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MAERSK(马士基物流)等跨国航运公司,近年来纷纷组建物流公司提供陆上服务,以实现从承运人到物流服务商的转变,提高对货主的服务水平。
2003年,EXEL (英运物流)在中国的分公司金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将其英文名称Golden Eagle International Forw汕头到襄樊物流arding Co. Ltd.改为Exel-Sinotrans Freight Forwarding Co. Ltd.,从而表明了EXEL加快抢滩中国物流市场的勃勃雄心。在广度上,金鹰公司准备将服务领域从高科技拓宽到汽车、消费品零售和医药健康品等领域。与此同时,金鹰公司正在坚持不懈地拓展业务网络,通过对USCL的并购,海运业务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增强和扩展。
航空快递一体化巨头UPS(美国联合包裹)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以2003年第三季度的最新结果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大约成长了40%。
业内专家指出,国外物流企业将进一步进军中国物流市场,明年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将加剧。据预测,到2005年,中国将形成国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与外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2003年已出现这种趋势,并在加速。
尽管外资物流巨头的进入让人不免觉得心酸,中国远洋物流集团总经理叶伟龙却大方的表示:“外资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认为对于中国的本土企业是利大于弊,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以使中国的物流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第二方面外资的物流企业进入市场,可以为本土的物流企业培养好的人才,可以加快自己的步伐。”
苦:物流发展瓶颈
2003年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的羁绊也让人品出了一番涩涩的苦味。
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障碍。丁俊发不止一次地指出,“物流市场仍显现出一种无序状况。”“有的地方计委管,有的地方经委管,有的地方商委管,有的地方交通部门管。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由于还没有制订物流企业标准与物流企业分类标准,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物流企业没有依据。一些企业变更为物流企业也没有依据,所以一下子冒出许多名不副实的物流企业,他们在物流领域的仓储与运输环节无序竞争”。
其次,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招商局物流集团董事长李雅生在记者采访中表示,“阻碍全国性物流项目运作和物流企业发展很严重。很多地区领导不顾当地情况,纷纷作物流规划。”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国仪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通过竞争彼此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面把服务搞好,但是现在加上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基本上在竞争层面上没有完全真正发挥出来” 。
于是,制度环境成为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
制度环境的改善对物流企业基础环境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以运输业为例,中国地域辽阔,基础运输成本对物流影响极大,但是我国的运输业却日益呈现出作坊化趋势,200多万辆卡车,却有100多万家公司,资源和管理极度分散,这不仅产生了超载、费用高、时间长等问题,而且使运输业成为一个十分利薄的行业,不利于运输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在2003年物流业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中,虽然企业依旧饱尝着标准不完善的辛苦,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相继成立,也让企业感到了一丝甜蜜,毕竟,物流标准滞后“瓶颈”将有望打通。此外,2003年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全面启动,反映出让企业倍感头痛的人才问题提上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