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更新时间:2020-08-27 08:00:03

[提要] 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近三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低迷的情况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分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特色以及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广性的管理建议。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ZGCD15017)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9日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目前,各高职和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大部分定位在国际贸易、货运代理、报关、生产等高级管理方向。而占35%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仓储理货方向的中级操作管理人才培养较少,尤其是多式联运管理方向更少。在此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已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本科专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紧密对接现代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于2003年设置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2005年,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正式定名为物流管理专业,并首批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经过四年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物流管理专业顺利通过上海高校本科教育高地的项目验收。为更好对接产业需求,本专业依托与上海航空公司等民航企业建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于2008年设置了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物流管理(航空物流)方向,填补了上海高校在航空物流方向上的空白。

由于专业特色鲜明,近年来连续获得教育部、上海市重大学科建设专项资助:2008年3月“民航运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被列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2010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2010年获上海市地方高校“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重点学科专业群建设”。

在专业建设中,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始终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目标,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引领,立足于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的有机统一,“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关键、素质为目标”,坚持针对性与适应性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了“学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基础与创新结合、实训与就业结合”的教学改革方向,通过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打造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管理方式与专业方向”上均进行了创新性尝试,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专业特色。

(一)创新理念引领下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始终以教育模式创新和特色内涵建设为重点,瞄准企业对物流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探索了一条“创新理念”引领下的物流专业建设道路。

1、培养方案制定的创新实践。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校企联合的“院务委员会”机制下,定位于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构成了物流管理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公司校企合作的结果,长期的合作使得双方在办学上共同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机制。培养计划的制定机制是该合作机制的一部分,其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

其中,院务委员会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领导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主任委员,校企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任委员,每年召开院务委员会会议,就培养计划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企业骨干团队由上海航空公司的业务精英组成。与此相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和学术委员会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严格把握教学规律,使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制定做到市场、学科、教学规律与规范性的统一。

2、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专业平台”加“实习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借助学校物流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学科背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学科基础与专业特色课程的构架,充分体现了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与航空物流方向特色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与航空公司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人文素质,在扎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上,注重前沿交叉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走“宽、专、交”的成才道路。

3、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和校企互动的创新教育特色。该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坚持“一年三学期制,工学结合,顶岗工作”的产学合作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拓宽企业发展理论研究的视野,培养学生基于企业实践视角、学以致用的能力。近年来,与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建立了一大批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同时,常年聘请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通过建立专业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训练,构筑了“实训、实验与实习贯通”的实践教学链,实现了“基础-综合-创新”层次递进的实验与教学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4、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为促进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推进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实现培养目标。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一”的主讲团队,组建了“专兼结合”的专家队伍,建立了“双职互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实现了“布局优化”的师资结构。

5、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创新实践。该校物流管理专业不断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借鉴ISO标准化管理,构建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规范了教学运作机制,建立了院、系两级质量管理体系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最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控,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二)“双主任制”院务委员会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为了使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能够贴近市场、跟踪产业,在管理方式上确立了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双方领导及主要职能部门参加的“双主任制”院务委员会的教学管理模式,由双方高层领导分别担任校方和公司方主任委员。院务委员会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如图2所示。上海航空公司委派一人担任副院长参与主持学院工作,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图2)

(三)面向“航空运输”的特色专业方向。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既能适应现代快速物流服务需求,又掌握丰富的航空运输知识,具备在物流企业、航空运输企业、货运代理公司中组织“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开展快速物流服务,适应物流服务新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目前,国内200多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还没有航空物流方向,而国内6所民航高等院校中,仅有2所院校开设带有一定民航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国际同类高等院校中,也仅有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少数几个院校设置有与航空物流相近的专业。本专业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平台上,突出“以航空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快速物流服务”这一特定领域,填补了上海高校在该专业方向上的空白。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将学科建设瞄准地方产业发展的业态,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行错位发展。如何真正做到贴近社会和市场需求、错位发展,如何体现本专业适应性、应用性的办学模式,是高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也在珠海到大理物流不断总结专业发展的不足与改进措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办学目标要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办学模式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适应性、应用性特色。经过十年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一流的物流专业相比,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专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开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缩小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距,高等院校必须扩大开放力度、开阔视野、突破瓶颈,走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之路,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物流管理专业为实现转型发展、打造精品专业、进一步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需要在发展中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交往、融合中加速发展、加速创新、加快提高,加大专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业界和物流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所谓国际化应用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现有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内外合作办学以及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国际化视角的养成教育和应用、实践型能力的实战培养,打造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目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多地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纷纷开始尝试国际化形式,提出了“双轨制培养”、“柔性复合化培训体系”、“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取得一定的成效。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应成为本专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仍需加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大学生培养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问题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阶段,本应该是个体思维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受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桎梏,大学生更善于背诵而非思考;更善于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习主动性欠缺。学生在学术上循规蹈矩、思维枯竭,导致无力创造,习惯接受,一如既往地阻碍想象力的发展。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课堂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此,如何使学生转变观念、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近3年的调查中,发现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一年级迷茫,二年级抱怨,三年级着急,四年级后悔”的问题。尤其是在一年级,当问到专业学生“为什么选择本专业”时,学生对于物流这个新兴专业的认识普遍是迷茫的。首先,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的应试压力,应试教育的长期高压导致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不愿主动看书学习;其次,应试教育造就了大批考试高手,进入大学后他们也非常依赖期末突击复习,在平时几乎不怎么学习,把全部课外时间都用在做学生工作、打工等方面;再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实践欲强,对社会存在无限期望,单凭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尤为突出。

虽然在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够适应学校与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业,并顺利毕业。但如何清晰学生的专业认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专业教学团队在近3年中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开设历史较短,1994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的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物流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单位;国内物流专业博士的培养也仅十余年历史。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了解将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要适应物流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主要表现在: 1、具有丰富物流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相对不足。该校物流管理专业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虽然本专业近年来已陆续送出部分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但要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相对不足。

2、本学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缺乏。虽然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需要,但仍缺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知名度,必须要吸引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学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开放,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本专业任教,引进国外学科的前沿成果,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学术底蕴。

四、改进措施

(一)加大合作交流,进一步缩小与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正积极探索国内外合作模式,相关措施正逐步纳入专业发展计划。

1、加强国内高校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与上海市内、国内兄弟院校的联系,了解不同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交流、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学习和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加强与有关高校教学院系和同行专家的联系,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特色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

2、加强国际化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国际化教学沙龙、教学会议等方式,利用机会和资源,为专业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学习,把握最新教育动态和学术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支持本专业教授与国际知名学者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科研。

3、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短期海外交流生等项目,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创造更多的本专业学生和海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今后在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同时聘请海外教授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上海外资企业众多的优势,聘请高素质的外籍物流管理方面的职业经理人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参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二)强化专业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该韶关到自贡物流校物流管理专业正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力图帮助学生强化专业认知、激发学习主动性:

1、通过专业认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自主性。通过专业动员、专家论坛和座谈、专业实践佛山到吴忠物流、专业现状调研等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如,针对大一新生的专业动员会,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座谈、专业教师的沟通、行业专家的报告、物流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帮助大一新生尽早建立清晰的专业认知,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2、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从实践角度了解一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主性。一门学科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而每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都是提高学生本门课程兴趣的有力工具。课程实践使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理论学习的理解,课程论文(设计)则再进一步带领学生由实践回到理论。

3、校企共建,加大专业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在学生刚入学后不久或进入二年级后组建创新小组,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通过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专业调研、专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加强和企业沟通,探讨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让学生接触专业,并养成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三)提升专业知名度,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将进一步采取“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和博士毕业生。加强国内外人才引进建设,收集优秀人才信息,发挥学校海归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聘用国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

2、扩大教师“培养、进修”范围。将一批高学历、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以增加教师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利用校际交流、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源,选派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鼓励有条件的骨干教师接受国外名师和教授的指导,及时跟踪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研究视野,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3、加大“外聘”力度。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现有专业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聘任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型师资。未来5年,物流管理专业将加大外聘力度,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行业精英,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兼职教师授课,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能.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2]潘坤友,魏鸿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品牌营销,2014.7.

[3]谢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2014.18.

[4]胡雄鹰,张宗祥,万文君.物流管理“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11.

相关文章

现代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物流企业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本文通过对三种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得出一般物流企业应优先选用战略联盟模式的结

2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关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物流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生产制造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

2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物流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标准化对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到全世界社会各界的

2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为电子行业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

伯灵顿全球货运物流有限公司(BAXGlobal)是国际著名的物流运输和供应链管理企业,在世界各地设有500多个分支机构。一直以来,伯灵顿专注为通信和lT

3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论国内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

摘要国内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离不开营销策略的正确应用。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物流企业可采取的营销策略。关键

2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并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同时详细阐述了作业成本法的内涵及其计算程序,并介绍了作业成本法

3百+0查看详细
2020年
关闭
关闭
top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