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更新时间:2020-08-23 00:00:07
提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不能仅仅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良
[提要]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不能仅仅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面临着国际物流管理人员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跟不上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为此,我们通过对高职国际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找准其症结所在,以便为找到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专业课训练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GX1535)阶段性成果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3日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国外教育比较重视人的职商,注重培养个体的综合职业素养。实质上,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应当成为首要的培养目标。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主要是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应该说某一个职业的专项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并熟练运用,但是职业素养则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能获得,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人才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中说,物流企业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合作能力,即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这个比例达到66.41%;物流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比例都超过70%;物流中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90.27%的企业认为这一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不能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味地技能培训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比较欠缺,可能会忽略职业道德素养和特色能力素养。
一、国际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际物流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国际物流管理人员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跟不上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步伐。一些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的人员,做不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国际贸易知识、仓储运输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较差。
通过对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国际素养的训练;专业课的教法、教学方式、专业课训练在广州到南昌物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是否得当;高职国际物流毕业生能否满足国际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国际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清。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偏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目前,高职院校所开专业相当一部分是为生产性服务业输送劳动者。而国际物流业相比农业、工业等其他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突出了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国际物流专业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国际物流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国际物流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具有外贸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货运代理等部门就业;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在国际港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大陆桥交通;具有空运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空运物流等部门行业。但目前大部分高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国际物流专业课设计忽略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熏陶与浸润。不可否认,各个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开设了不少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职业素养重要载体的国际物流专业课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说专业课相比其他纯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实践意义,更易于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
国际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外语能力流于形式,对学生国际素养、法律素养的培养十分欠缺。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国际物流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国际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现在大多数高职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在专业训练中未能将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普遍欠缺;各高职院校所开专业大多为生产性服务业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呈现低效性。相关学者都注意到职业素养在学校阶段培养的重要性,也能看到当前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缺乏,各个高职院校也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提出了若干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是却忽略了专业课训练本身对职业素养渗透的实践性意义,以及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目前,在专业训练与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结合上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空喊口号,没有明确计划;有明确计划,计划却不合理,过分偏重于职业能力开发;开设了专门的人文素质课,仅依靠纯粹的人文素养课程,忽略了专业训练塑造职业素养的实践价值;虽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专业训练上没有落到实处。 (四)专业课教师对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物流职业技能学生就可以顺利胜任工作了,其实不然,物流工作中更需要沟通、交流,更需要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如以国际空运报关为主的报关员,这可谓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各种进出口业务繁多,行业划分得很细,更不用说成百上千种货物的归类了,还要对货物了解,以配合海关的检查,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以运输为主的国际物流企业从事调度工作,不仅要掌握运输工具的基本知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制订调深圳到铜仁物流度计划,还要积极与企业中其他部门沟通,有时还要与各承运人所在公司或驾驶员交流。又如,从事客服工作的员工,就要有强烈的服务意佛山到萍乡物流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足。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大多为95后,他们聪明、好学,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责任心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沟通、交流能力不强,缺乏吃苦精神,缺少自信。很多报考物流管理专业同学的职业规划也是着眼于国内物流工作,高考时的英语功底本身比较薄弱,难以胜任国际物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欠缺国际化视野,没有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了解国际时事的习惯;缺乏法律素养,对国际物流的相关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也不甚了解。
(六)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门槛很低。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的门槛很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按照一贯的思路,只要能拉到货就是好的业务员。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真正被重视也就是自CIFA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现有的物流企业也大部分是由以前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企业规模小、人才需求层次低。从近几年看,物流行业中的就业岗位中仍然集中在诸如理货员、司机、仓管员、分拣员等操作岗位。
我们也可以看到,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报关与国际货运、无船承运业务、第三方国际物流企业等迅速发展,各大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国际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也开始升温;如能熟练操作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仓管员、精细的订单处理员、善于沟通的国际物流销售员,谙熟贸易国法律规则的国际货运代理员等。国际物流人员销售的产品是服务,但实际销售的其实是自己,一个好的国际物流从业人员会重新审视自己。应对危机,没有抱怨,乐观积极面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当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时,我们觉得下一步有必要探讨如何来实现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柔性对接。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学农.浅谈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职业素养培养[J].物流教学,2013.6.
[2]陆改红.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王捷.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现途径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0.
[4]罗兰芬,黎业芬.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研究与探索――从学校层面论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缺乏的原因与对策[J].硅谷,2008.1.
[5]周建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才智,2008.17.
[6]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7]王严明,贺亚茹.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解析[J].交通教育,2012.3.
[8]黄民礼,唐振龙.珠三角高职高专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5.
[9]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