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效率评价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0:06
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众多学者将物流效率的评价视为研究的重点,在丰富物流理论的同时促进着物流实践的发展。本文在对国内物流效率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8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国内企业迎来微利时代。为了获取盈利和竞争优势,企业将降低各项成本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而现代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在制造成本难以再次降低和销售额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现代物流是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配送、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其可以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物流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稳中有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可比增长8.5%,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物流业整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然而,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物流企业效率低下、盈利偏低、融资困难以及社会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内学者针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于物流效率的评价则是众多研究和分析的基础所在。
一、物流效率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物流效率评价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进行物流效率评价时选取的评价对象比较广泛,涵盖了企业、行业以及区域等诸多对象;评价方法则主要侧重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于随机前沿法(SFA)。
(一)评价对象。虽然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与物流效率有关的评价与研究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国内有关物流效率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丰富和完善,学者们针对物流效率也展开了多层级的评价和分析,对于评价对象的选取比较全面,涵盖了企业、行业和区域。
1、评价对象为企业。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物流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证研究方面,侧重于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效率进行评价。周涛等(2003)从市场实力、技术实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水平状况四个方面构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量化分析。马雪芬等(2003)从企业的发展潜力、物流技术、设备状况以及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综合评价层次分析体系,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进行综合评价和详细排序。
2、评价对象为行业。对于行业的评价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王亚华等(2008)测算了1980~2005年间中国交通全行业及四个主要部门的生产率变动,测评结果显示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刘玉海等(2008)分析和评价了2000~2004年期间我国道路运输业的营运效率,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我国道路运输业总体上有所改善,但是技术进步和营运效率的增长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倪程程(2011)则根据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效率的相关内容,以集疏运系统、物流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服务化水平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大连、天津等九个口岸城市的物流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
3、评价对象为区域。在对区域物流效率进行评价时,众学者大多通过建立模型对部分省市在特定期间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定。林坦等(2008)在构建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基础上,对我国27个省市2003~2006年间的物流运行效率进行估算,发现我国的平均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物流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各区域间的物流差距较大,对我国整体物流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刘卫(2010)以物流业的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产出变量则选择了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对我国31个省市2005年的物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省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纯技术效率偏低,致使物流技术效率也随之偏低。
(二)评价方法。从相关资料的研究结果来看,国内学者对于物流效率进行评价的方法比较集中,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法(SFA),且使用前者进行相关分析的居多。
1、采用DEA进行物流效率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法适用于物流效率评价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可以直接采用数据计算的特点,因此在解决比较复杂的多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中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田宇(2000)对包括作业基础成本法、指标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内的四种物流效率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对物流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也做出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刘源(2001)通过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探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评价的优越性。同时指出,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运用DEA方法的前提,利用软件进行计算将会使DEA方法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为了使DEA方法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准确,一些学者将DEA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建立起更为有效的物流效率评价模型。王瑛(2003)珠海到舟山物流等人结合DEA和AHP算法的优点,建立了两阶段综合评估模型,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避免了人为设定AHP矩阵时的主观性,使判断结果更具客观性。樊敏(2010)采用三阶段的DEA模型,在剔除交通设施状况、地区经济环境状况、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物流总体状况等外部环境变量以及随机因素对物流效率可能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相同环境及随机条件下2008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物流产业实际运作效率水平。 2、采用SFA进行物流效率评价。国内学者在进行物流效率评价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以数据包络分析法为代表的非参数法,其主要的缺点在于假设不存在随机误差的影响,可能对评价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用能考虑到随机误差影响的随机前沿法对物流效率的估计进行控制。林坦等(2008)在对2003~2006深圳到郑州物流年间我国27个省市的物流运行效率进行估算时,采用的就是该种方法,其研究结果显示物流效率的误差项存在明显的符合结构,从而证明了采用随机前沿法的必要性。
二、物流效率评价国内研究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物流效率评价国内研究的特点。国内对于物流效率的评价和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评价对象较为多元化。国内学韶关到辽阳物流者们有的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对具体企业物流效率进行评价,帮助企业提升和整改物流效率低下的现状;有的是从行业角度出发,对具体行业进行物流效率评价,协助行业认识当前物流现状,从而更好地进行行业规划和发展;还有的从区域角度出发,对部分区域的物流效率进行比较,在对各区域物流效率进行排序的同时发现并解决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二,评价方法较为集中。国内学者在进行物流效率评价时,通常采用的是参数方法DEA和非参数方法SFA以及一些定性案例分析的方法,并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和发展,使得我国物流效率评价方法体系得以逐步完善。
(二)物流效率评价国内研究的局限性。虽然国内学者已经为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国内对于物流效率的评价和研究仍然存在部分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评价指标没有统一标准。由于物流职能的多样性,学者们在进行具体评价时会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但是在研究中针对同一目标应该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目前,被大众接受的指标系统尚未形成。不同研究者所选择的输入输出指标都不同,而各种评价方法对输入输出变量的选择比较敏感,因此需要建立能够推广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对物流效率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现有的物流综合效率评价方法需要较多的数学知识,对一般管理者而言,建立评价模型模过程相对复杂。而对评价效率方法的研究大多是理论研究,缺乏与实际运营状况的联系性,其理论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往往使得管理者在面对众多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时无所适从。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涛,程钧谟,乔忠.第三方物流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J].物流科技,2003.5.
[2]马雪芬,刘易勇,孙树栋,吴秀丽.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
[3]王亚华,吴凡,王争.交通行业生产率变动的Bootstrap-Malmquist指数分析(1980―2005)[J].经济学(季刊),2008.3.
[4]刘玉海,林建兵,翁嘉辉.中国道路运输业营运效率动态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J].产业经济研究,2008.1.
[5]倪程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效率分析[J].中国储运,2012.7.
[6]林坦,王玲.基于SFA方法的我国区域物流效率分析[J].港口经济,2008.12.
[7]刘卫.基于DEA的中国地区物流效率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