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资源配置研究评述
更新时间:2020-08-27 19:35:02
摘要区域物流资源配置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其目标是为了合理地调配整个区域物流资源,更好地发挥区域物流对区
物流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区域物流是一定社会经济区域内物流活动的总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区域物流已经成为近年学界的研究热点。区域物流通过对区域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对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物流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物流需求如何能有效得到满足;二是物流能力如何能被合理利用。下面主要从我国区域物流实践和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两个方面来评述区域物流配置问题的研究现状。
1 实践现状
区域物流实践活动的主体主要涉及政府部门、行业主管和相关企业。在区域物流资源配置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各级政府部门从宏观整体出发,制定政策、规划,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倡导企业物流外包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各地物流基地建设已初见规模,2012年中国物流园区(基地)数量总计754个,相比2008年增长58.7%;全国公路里程、铁路运营里程不断攀升,201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3万 km,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49万 km,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1 762个;港口泊位逐年增加,2011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
31 968个,比2010年年底增加334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 762个,比上年末增加101个。
商务部、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从行业管理角度出台了多项行业规划及指导意见,改善商贸物流发展市场环境,加大商贸物流发展的深圳到保定物流政策支持,加强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我国商贸物流发展已取得很大成绩: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工程得到大力推行;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十年来年我国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在40%左右。
企业作为区域物流活动直接实施者,可以分为物流需求企业和物流能力企业。前者包括以产生物流服务需求为主的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后者主要指以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的物流企业。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物流需求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改造,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分离分立。如,上海安吉汽车物流、淮矿现代物流等,将企业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二是合资合作。如青岛啤酒招商物流、芜湖安得物流等,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资组建物流公司。三是全面外包。如,海信集团将海信电器的物流业务全盘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管理。同时在一系列积极政策引导下,物流能力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汕头到昭通物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如中国物资储运、广东欧浦钢铁物流等,形成了“贸易+物流”的新模式。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如苏宁、国美等,构建和完善自身物流网络。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推动顺丰、申通等大批优秀的快递企业发展。
2 理论现状
理论方面,有关区域物流资源配置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宏观的,从物流园区规划布局、物流资源整合、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等角度来进行区域物流资源配置研究;另一类是偏微观的,从构建配置模型角度进行研究。
2.1 偏宏观研究
2.1.1 从区域物流规划的角度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是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利用等问题,即研究解决物流资源分散化经营下,片面追求局部效率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比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国内理论界对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研究已初见系统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和观点:王利等(2003)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区域物流规划的基本目标、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内容、规划的结论等多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李春海,谬立新(2004)认为目前国内缺少制定宏观物流政策的理论依据,他们提出了一个物流系统规划的总体框架。张永,李旭宏,毛海军 (2005)建立了一个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的框架。耿勇(2007)基于经济与物流需求,经济与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影响物流需求的经济指标体系和反映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井颖(2012)探讨了物流园区规划的条件要素、规划流程。徐杰(2007)提出了一种组织创新模式,即物流服务提供方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组织网络平台上整合资源,按需提供最优的服务,以克服传统物流服务模式的局限。王岳峰(2009)认为区域物流规划是区域物流能力规划,是一个多目标、非线性、有时滞和多重反馈的复杂决策系统,因此作者提出要从物流能力和多目标柔性决策这样两个新的角度对区域物流系统规划进行研究。
2.1.2 从物流资源整合的角度
基于成本的角度,王晓立,马士华(2010)从降低成本方面,研究了带软时间窗约束的多级供应链物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王晓立(2011)从最小化物流服务集成商运作成本方面,研究了集成决策机制下多目标资源整合优化模型。基于系统理论分析,徐青青,缪立新(2007)提出基于企业、空间构型等“种群”作用下的区域物流协同进化进程,并以此研究系统的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等协同模式。李振林(2008)从产业整合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并购式整合、联盟式整合及集群式整合三种主要模式在区域物流产业整合中的运用。刘乃娟,刘凯(2009)提出了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策略的实施措施。基于物流资源的具体内容,刘助忠,龚荷英(2011)研究了基于层次结构的区域物流资源整合。鲁丽丽,冯清利(2010)研究了冀东区域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黄娜,王耀球(2008)研究了资源整合的若干问题,包括资产整合、人员整合及信息资源整合。 2.1.3 从企业物流模式选择角度
白晓娟(2012)阐述物流外包作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分析了物流业务外包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条件,提出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价值网络理论框架及运作模式。刘永胜等(2008)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成因和来源、风险的分类、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及风险的防范控制等方面。赖明勇等(2009)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模型。姚建明等(2010)运用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方法对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动因及其关系进行研究。黄青萍等(2008)研究了企业物流外包的策略。刘伟华等(2010)通过大量的案例对中国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进行研究,提出物流外包的发展路径。
2.2 偏微观方面
在物流资源配置模型构建方面,何宝民等(2008)建立了整数物流网络资源配置路径优化模型,并提出传输定量资源的路径优化算法;刘琼(2008)从第四方物流模式下物流任务与物流资源的匹配角度,以总成本最小和完成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了逆向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林自葵(2009)建立了以总成本最低和客户服务水平最优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多目标决策模型,并采用ε约束法对模型进行求解;2010年刘心报、张志勇等,基于非凸目标规划理论和区间优化思想,结合总能力与总需求的匹配关系,具体构建了三大类、共计8个可组合使用的企业物流资源配置的基本决策模型。王立波(2011)从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区域物流“点一轴”系统的有序度模型和协同演化模型。王艳玲(2011)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有关机理,并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模型。王旭等(2012)结合物流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多目标、多约束、环境多变的特点,提出面向物流任务的跨组织边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流程及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蔡舒(2012)在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在逆向物流处理中零散、不确定等问题,提出聚合零散逆向物流任务,继整合后将其与第三方物流资源进行优化匹配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丁辉(2012)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物流园区物流任务与入驻物流企业间的优化匹配模型和利益分配模型
3 总结与述评
虽然区域物流资源配置在国内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区域物流资源韶关到长沙物流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首先,缺乏以需求为重点对区域物流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在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时,以物流需求企业为核心,转变以往的以物流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配置思想,根据物流需求配置物流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进一步为政府制定物流行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法规更有针对性,可有效地加强对整个行业的宏观控制和提高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根据自身对物流的需求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以获得最大效益,为企业制定战略计划和决策实施提供指导。
其次,缺乏对区域物流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协同研究。 社会经济角度的物流属于宏观物流;企业经营角度的物流属于微观物流。要实现区域物流宏微观的协同就必须以宏观区域物流为纽带,将商业链上的多个物流企业―微观物流相互连接组成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存,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协同化应是区域物流资源配置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