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税物流试验
更新时间:2020-09-23 00:00:07
1992年,以2000万元人民币贴息贷款作启动资金,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在3个村落、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业;1998年,中国首家“留学生创业
1992年,以2000万元人民币贴息贷款作启动资金,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在3个村落、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业;1998年,中国首家“留学生创业园”落户苏州高新区;2000年,苏州高新区列入第一批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今天的苏州高新区,行政面积258平方公里,拥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00亿美元,日资企业密集度居全国之首,鼠标、手机用液晶显示器等产品市场份额创下8个世界第一。
2005年8月12日,筹划数年的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海关总署批准,总体规划用地面积87万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堆场面积15万平方米,是全国首批获准设立的3家保税物流中心之一。2006年3月13日通过验收后,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作,到2006年12月,共受理进出口报关单11880票,进出口货运量达到6186吨,进出口监管货值达到9.26亿美元。目前,已有11家物流企业在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完成注册,其中7家进入运作。
苏州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苏州海关以及相关企业在保税物流中心的运作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2006年4月,在管理方和海关支持下,入驻中心的苏州大田仓储有限公司率先面向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推出了先进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VMI)和料单配套服务(Kitting)。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创新试验自此又有了新课题。
物流也是生产力
――访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胡正明
《中国海关》:苏州高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也建立起了保税物流中心这样的新型发展平台。请介绍一下高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态势。
胡正明:苏州高新区已经走过15年艰苦创业的历程,期间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双轮启动、比翼齐飞”。所谓双轮启动,一方面是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入区,另一方面是指扶持内资企业,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发展对外经济方面,高新区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7年,高新区创造的GDP预计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外贸进出口总额则会达到450亿美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量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了较大比重,近期高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将会达到70亿美元。现在区内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500多家,其中53家是世界五百强的投资企业;从总体结构看,日韩企业、欧美企业、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企业各占1/3。在民营经济发展上,高新区也有长足进步,近三年来,高新区民营资本投入连续翻番,投资领域已从加工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延伸到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以及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2007年新增民营注册资本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海关》:高新区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相关管理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胡正明:在高新区发展对外经济的过程中,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建立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方面,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各类载体统一规划、加快推进,建立了科技城、环保产业园以及面向对外经济的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经济载体,集中提高了高新区的经济承载能力,为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软件环境方面,作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区着力为外资和内资企业创造更为便利的投资条件,以更为优良的环境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吸引投资商。
《中国海关》:高新区有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规划?重点是什么?
胡正明:2002年,我们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发展规划。此前高新区的占地面积是56平方公里,但从2002年起,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扩大高新区发展空间的总体规划,虎丘区合并进入高新区,以开发区的运作模式进行运作。
至于二次创业的重点,就是在第一次创业的基础上,做到借势、趁势、蓄势和造势,以此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借势就是借两区合并之势,充分扩大高新区的发展空间;趁势则是要珍惜高新区在国内的知名度,利用好区内外资和内资企业已经打好的发展基础;蓄势就是要进一步打造高新区的发展平台,积蓄更好、更多的发展能量;造势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设法营造发展势态,增加新的功能载体和发展路径。
《中国海关》:在高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对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有什么设想?
胡正明:在二次创业规划中,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城、环保产业园都是重点发展的载体。发展保税物流中心,一是要高水平地打造一个现代化平台,更好地跟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接轨;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提高开放度,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实现集群发展;第三则要顺应国家出口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思路。
也正是基于这几方面的思考,高新区管委会在海关总署、南京海关、苏州海关的大力支持下,划定1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从综合楼的建设到相关查验机构入驻,总共只花了100天。从2006年的3月封关以来,运行效果较为理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的规划中,计划用2-3年的时间取得更大规模的发展,力争在3年内使中心的监管货值达到300亿美元。
《中国海关》:与同类机构相比,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有什么特点?
胡正明: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的特点是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营、海关监管。这样的设计既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优势,根据发展需要动态地调整、完善中心的功能设施,同时也给企业留出了运作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企业和保税物流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减少工作环节、减轻企业负担,更好地促进物流中心和企业快速发展。
另外,保税物流中心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其服务对象、招商对象不限于区内企业,区外企业的投资也会得到重视,以使中心的服务功能广泛辐射到周边。而且,保税物流中心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服务企业,我们充分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通过三者的结合,体现共同的发展利益。
《中国海关》:保税物流中心与海关以及其他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其间的互动和配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胡正明:从前期的工作看,作为保税物流中心的上级管理机构,高新区管委会和海关监管部门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目前,中心内海关人员配备、管理机制和办公设施都已按照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完成了配置,我们对海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十分满意。至于改进,这是一个动态的问题,涉及到保税物流中心、企业和海关三个方面,各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更好地协调三方面的关系,形成合力。
现在的工作中也有一些不足。首先,海关总署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是不是可以考虑放开对贸易企业进驻保税物流中心的限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中国将要实现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国际贸易企业将会大量进入中国,大型物流平台应该汕头到舟山物流在这一潮流中获取更强的生命力。第二要拓展商务展示业务,作为大型的国际物流平台,其业务不仅仅是在物流方面,它还应具备完善的商务展示功能,而现在这种功能并不齐全。再就是拓展维修业务,现在产品的国际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后期服务都包含在商务领域之中,例如索尼PSP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零部件维修都由苏州名硕承担,这就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税物流中心最好是把物流、商务和贸易都综合在一个平台上,这样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海关》: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扩展问题,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胡正明:现在,中心内的大田物流主动向国际先进配送模式靠拢,它为华硕提供的服务可以将产品零部件按成品配件单的要求直接分拣、打包后配送到华硕生产线上,这一模式在国内罕有先例。美国泰科集团设在香港的发货中心也想引入此种模式,我们正争取将该发货中心迁入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这种想法已经进入操作阶段。而UPS这样的国际快件公司也想使其快件业务向保税领域扩展,我们与该公司的合作也已进入协议签订阶段。这些都说明,保税物流中心能把不同的物流形态融合在一起,使其业务形态实现逐步深化。
另外,要想服务好高新区的外向型企业,就必须在运输链上有所拓展。苏州保税物流中心应该与所有空港、海港实现无缝对接。空港方面,我们已经通过苏州海关和上海浦东机场签订了服务协议,能够实现货物的整机转运,现在又在和无锡机场接洽,争取尽快实现对接;海运方面,我们正逐步将货物通道由上海外高桥港向洋山港拓展,如果太仓港能够快速发展,下一步我们还要将这一通道接通至太仓港。
可以说,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的是内地型的国际物流综合平台,通过把海港和空港延伸过来,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将从国内生产、国内加工逐步扩展到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再进一步发展的话,就要扩展经营政策,允许外资银行在这一大型国际物流平台中进行交易,以方便外汇结算。
《中国海关》:从管委会的角度看,保税物流中心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
胡正明:保税物流中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进出口功能齐全、进出口通关方式齐备、各类进出口物流企业集聚的国际物流平台,是把整个海港、空港延伸过来的大型国际物流枢纽。我们努力与这种方式接轨,但还需要海关等监管部门的配合,比如海关总署批准的国际快件传送业务,正是这种共同努力的结果。
改革才是硬道理
――访南京海关副关长兼苏州海关关长柏华冰
《中国海关》: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得到了苏州海关的大力支持,当时扶持这种新型物流平台的出发点是什么?
柏华冰:当时的情况是,整个苏州地区的空运非常发达,有些企业的生产线全部实现零库存,它们不设仓库,只是利用配送基地就能实现全部货物的市场配送。但遗憾的是,这些配送基地都设在关境外,有些在香港、新加坡,更远的设在台湾地区、韩国,还有一些甚至是在欧洲和美国。从这种局面中,我们看出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现代物流服务包含一种配送功能,这一功能既能更好地服务生产型企业,又能创造高附加值。另一方面,由于苏州没有配送基地,出入本地区的货物具有大批量、小批次、密集型的特点,这就造成了海关现场慢、企业生产慢、运作成本高的局面。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看法,我们和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设想,主要目的就是发展配送功能,将货物存放在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内,然后按照供货需要进行分拣并直接配送到生产线。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又能缓解海关通关压力。
具体地说,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保税物流中心要做VMI,这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是现代物流中最顶级的服务方式之一,其好处是企业完全可以将生产准备环节移交给专业公司完成。以前企业必须设有仓库,自行采购所需元器件,然后进行检测、分组,最后才能送至生产线,这个准备过程恰恰是工厂中占用劳动力最多的环节;另外,企业向供货商发出元器件清单后,就必须在交货前支付采购资金。VMI出现以后,企业不仅可以把生产前期的备料工作移交给专业化公司,就连采购工作也能实现移交,这样就会降低生产成本和资金流转成本。
《中国海关》:后来保税物流中心的运作符合这一出发点吗?
柏华冰:开始时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很快,当时有一种颇具市场意味的倾向,就是建设保税物流中心,主要是想利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开始没有把配送业务很好地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们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的原意,弱化了最初的一些功能设计。老实说这是走了一段弯路,也引起了上级相关部门的怀疑。为此我们一直在和相关部门进深圳到阿勒泰物流行磋商,要把它扭转到引进现代化物流业的方向上来,只把保税功能和退税功能作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辅助性政策,不能当作主业。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其间需要政府引导和企业配合。
《中国海关》:磋商后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怎样?
柏华冰:后来大田物流来了,想在高新区建立一个保税仓库,我们建议它到保税物流中心去做。大田物流和名硕是国内最先合作开展VMI业务的公司,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挑战。从名硕方面看,这样的大公司改变现有生产流程冒了一种极大的风险;而在大田方面,它以前一直都是从事快件业务,现在要做VMI配送,就必须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不能把名硕这类大型企业的配送业务做下来,是极韶关到张家口物流大的挑战。但它们都没有退缩,所以后来的结果就是保税物流中心又回到了原来设想的配送主业上。
可以说,能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有这两家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了互动,如果没有这种互动,保税物流工作的开展不会这么顺利。
《中国海关》:说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生产企业在海关监管方面有没有什么互动?
柏华冰:我们在这方面实行的是网络监管,海关开发了保税物流监管系统,这个系统与保税物流中心的仓库管理系统对接,仓库管理系统又和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对接,而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又和海关联网监管系统对接,海关联网监管系统、保税物流监管系统又和H2000系统对接,这就形成了五网对接、五大信息流,整个流程都在海关监管之下。比如生产手机主板会涉及500多个电子元器件,企业将元器件工单数据传给仓库,仓库据此将元器件分拣搭配成组,然后配送至企业生产线。这样,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成品,都是在海关的一个监管区域里完成,其间的生产数据、物流数据会转换为海关监管数据,海关则以信息监管为主、人工查验为辅,极大提高了监管的严密性。而且,企业可以进行分批配送、集中报关,由此降低了海关的通关劳动强度,也实现了企业的24小时配送,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国海关》:企业对这样的监管系统有什么反响?
柏华冰:企业对海关监管系统的改革反响很好。名硕前任总经理感受就很深,根据他的说法,海关联网监管以前名硕的进出口总额是几千万美元,其后就很难再有发展;联网监管以后,名硕一下子做到十几亿美元,之后又突破百亿;再后来海关又做了改革,推出了“信息化管理下的工厂径放”,实行数字频、视频、音频三频监管,其后名硕一家企业的进出口额做到200亿美元;然后就是以保税物流监管系统配套VMI配送,今年名硕做到了300亿美元的规模。
《中国海关》:关于苏州海关的改革,我们也看到一些资料,是关于推行资源整合改革情况的。进行这次改革的初衷是什么?
柏华冰:进行这次改革,一方面是想提高海关自身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是想提高海关把关服务的能力。这两方面既是改革的成果,也是改革的资源。我们想对这些资源再次进行充分、有效地挖掘和提升。
海关总署要求全国海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整合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苏州海关的实际来看,落实这种要求首先可以有效地削减成本;其次,资源完成整合后,它将发挥复合功能,其功效将成倍增长;最后,能够缓解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苏州地区正处级以上的海关单位有12个,海关人员有700多名,去年进出口贸易总值已经达到1750亿美元,保守估计今年将达到2050亿美元,是全国外贸总值过千亿的三个城市之一。在另外两个城市中,包括缉私警察在内,深圳海关有6000人左右,上海海关有3000多人。而苏州地区的700多人中,如果去掉另外两个业务相对集中的海关即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和张家港海关的人数,苏州海关辖区共有430人,26个监管现场,每个现场的平均人员数都严重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关工作还要跟上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三个方面面临运转极限:一是人力资源超过极限,二是执法成本远超极限,三是执法风险、包括廉政风险也到了极限。虽然我们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化解了一些劳动强度,但经济总量和人员数量悬殊太大,已在超负荷运转。因此,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中国海关》:这么迫切的改革,采取的力度是不是很大?
柏华冰:我们要把所有分散的载体都整合起来,人力集中到统一的现场,置换出来的土地和办公场地可供地方政府用作他途。所以我们当时提出了“资源整合、机构重组、流程再造、信息先导”的十六字方针。资源整合和机构重组是一个重合的过程,针对的是过去一套监管机构下设几套人马,每个科室流程封闭、岗位重复,致使机构重叠、条块分割的情况。机构重组过程中,我们打破过去以科为单元的格局,改为以关为单位,从总体上着眼设置机构。比如第一个试点单位昆山海关,不算缉私部门的话,原来有9个科,现在整合成7个科。机构重组的前提是硬件资源的整合,比如把所有通关现场的资源都集中起来,设立一个通关科统一管理;过去加工贸易科、出口加工区备案科合成一个备案科;将来条件具备了,查验也要实行同样的改革。我们将其称为“三位一体”,即一个接单现场、一个查验场地和一个卡口管理,实施一体化作业。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梳理了作业流程,无论何种贸易方式的监管,都是统一的流程。即一个货物流、一个信息流,最后的受体是货物,而海关监管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工作流。我们据此把海关监管作业流程分成不同阶段,前期包括备案、审批,然后是报关,最后是查验与后续管理,包括对加工贸易的核销管理。信息先导是一个整体概念,因为从总体上看,如何把备案、报关、查验等单独的作业段重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流程,是我们改革成功的关键。这个流程需要一个信息平台,我们称之为“综合业务系统”,可以把过去的联网监管系统、物流监管系统、出口加工区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都整合起来,这就是信息先导的理念。这个平台已经开发完成了,正等待专家论证。
《中国海关》:资源整合改革目前的效果如何,有没有进一步的设想?
柏华冰:苏州海关结合苏州地域特点推出的这次改革,已经在联网监管以及加工贸易、便捷通关、诚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加工贸易领域,我们针对辖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保税物流改革,从过去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到现在诸多种类的特殊监管区,都是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在服务苏州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今年我们又在南京海关的领导和组织下,针对稽查综合业务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叫做“在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诚信管理便利通关改革”。就是以联网监管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先导,对经过海关评估的诚信企业,允许其自行报关、备案并办结海关手续,进口货物免于日常查验。这一改革已在吴江的两家企业中完成了试点工作,下一步将在辖区内12家企业中推广。